鸽棚拾羽之《常回家看看》
来源:自创
发表时间:2005-09-25 14:55:49
浏览数:1806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前几天忙于应付十四号台风,心中一直惦记着病榻中的父亲,当我带着满身的汗水和着夏日的热风,轻轻推开病房的门,父亲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这么热回来干么”?父亲轻声嗔责我。
每一次回家探望父亲时,他总是这样责备我。我心里很清楚,父亲不肯让我为他多操心,但是为人子总是要尽一些孝道。在父亲精神好的时候,我总是与他开玩笑,说为什么只生我兄妹俩,而不多生几个孩子。父亲的眼神仿佛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把一生最灿烂的时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我兄妹二人随着他们辗转于“农业学大寨”的荒诞年代,将近小学毕业我才“回城”,当时的低工资和超极限的停课学农,父母不仅无力养更多的孩子,而且父亲的身体在那个年代也渐渐地垮了。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父亲也回城了,而母亲依然将中年的精力贡献给郊区孩子的教育事业。
随着我们兄妹相继离家求学、就业、成家,一个家慢慢变为三个家了。岁月渐渐侵蚀父母的健康,劳累的刻痕爬满了白发和脸庞。而家对我们来说,在一次次探视父母的过程中,慢慢变得若即若离,与父母分居两地也成了我心头永远的痛!
虽然我父母双亲均在世,但我对“子欲养,而亲不在”有着另一番的理解。我一直盘算着将父母接到身边来,可他们怕麻烦我,以看病不方便为理由婉拒我。我时常想,父母总是在我经济窘迫和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身旁,如今我已成家多年,内观妻子温柔有加尚无悍妇之像,儿子天真可爱不具恶少之嫌,外看生活工作稳定,可谓家事祥和,可父母却削削的躲着我……
父母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以儿女父爱和母爱。当我穿过层层迷雾洞悉这种爱的升华方式时,不禁心中一阵猛烈的震撼。
给予是爱的一种方式,而适当的回避和距离也是爱的另外一种方式,这就是我父母对爱的理解。为人子女者若不能理解和感知这种爱的方式,无疑更增加父母爱的成本和苦心。如果说“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事后反思带来的悔恨,那么“子欲养,而亲不受”就是无法尽孝道的心痛煎熬。
作为对父母的回报,“常回家看看”再平常不过了,成家前的回家是为了寻找家的温暖,而成家后的回家是为了爱的回报。哪怕你陪着父母不管天南海北还是国事家是的聊上半天一天,总能在父母满是皱纹的脸上看到满意的亮光。
亲近父母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在不乏物资的今天,从亲情上靠近父母,从精神上慰籍老人,从情感上沟通长辈,
我姑且谓之为“情感孝敬”或者“心灵孝敬”,这是常人所能做到,而又往往忘却去做的事。
常回家看看,儿女只要常怀一颗回报之心;常回家看看,
父母只需一份心灵的“鸡汤”。朋友,你常回家看看了吗?
-----发表于《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1、28社稷坛副刊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