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记录 第 1/1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匿名    2008-10-03 18:22:14
君不见:谢炳先生倡导、赞助的湖北正大杯千公里幼鸽赛,每年举办。这正是谢先生引领中国鸽界向千公里竞翔、育种的努力和行动。我深信:这一大方向不会逆转。
匿名    2008-10-03 17:55:04
在来系是台湾习惯用语(可惜在台、美,表弟们不养鸽)。台湾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为防作弊,只得移师海上,搞大量葬身鱼腹的海翔。可怜那从国外高价买来的中、长程赛鸽成了短程赛鸽(大陆规定:五百公里级以下的是短程)。而台湾海翔赛鸽,仅有残存的伯马是幸运儿。丢了、不出成绩再买。如是循环。因而难成品系。所谓“本土鸽系”,追根求源,实是洋种!李春生先生的鸽系也不例外。我个人承认“北极势山系”。这是李先生育出的品系(这里抛开了品系要求的90%的纯度)。因为信鸽品系以育出人命名,符合国际鸽坛的品系观。但如称为“国血”则不当。因我国疆域辽阔,在下主张:短、中、长、超并举。现在大陆“扬短、中而避长”是初级阶段的表现。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匿名    2008-10-03 15:15:39
我看不懂也不瞭解: 國血的重要性. 至於汪新春的鴿子獲得冠軍與其他人有何關係? 他獲得冠軍只是他個人的榮譽但並不代表其他人的鴿子檔次也向上提升. 在台灣我們泛稱: 在來系(本土鴿系), 在來系: 源自歐美日本進口鴿系, 經過數十年征戰, 淘汰改良後延續下來的優勝血脈. 這種鴿系完全適應本土氣候與綜合五關賽制, 與原來進口的鴿系在外觀與性能有許多不同, 我們稱為: 在來系. 中國的賽制與歐美日本雷同, 都是單趟比賽(晴天比賽), 比的只有速度, 只要口袋深度夠, 買一群高檔次的速度鴿(比荷國家賽入賞鴿), 繁殖出相當數量的幼鴿, 在加上有計劃的培育, 單趟速度賽中有錢人勝出的機會當然高. 這種賽制獲勝的鴿子稱國血? 我看不出與歐美鴿之間有何特色? 充其量只能說: 掛中國腳環的外血, 就像是歐美人講一口流利英語卻拿中國護照, 你認為他是中國人嗎? 再談李鳥黃種, 應該也是歐洲血統在中國經過數代的淘汰與繁殖, 相信這些鴿子能完全適應中國氣候, 多年前在中國也擊敗歐美鴿系, 重點是: 現今中國長距離比賽是否還有昔日榮耀? 中國鴿界的後生晚輩有哪位承接所謂國血的重責大任? 哪位能夠為中國鴿界立下典範? 放眼中國鴿界大戶: 陽光家園/長城鴿舍...有哪位不是以擁有歐洲名鴿為榮(一般中國鴿友看到這些大戶無形中矮了一大截)? 甘先生是鴿界前輩,在長期鼓吹國血/長距離賽制之餘, 是否應該想想中國鴿界未來的走向與新賽制? 不同的賽制才有機會培育出完全適應中國的鴿系, 只有具有這種完全適應中國賽制與特性的鴿子, 我們可以大聲的稱他是: 新國血. 您以為呢? 再談賽鴿強國 / 體育大國 / 經濟大國, 這是18世紀舊思維, 21世紀人民應有世界觀, 為何我們(或是政府)不鼓吹並提升人民的 道德/文化/美學生活的涵養???
匿名    2008-09-30 13:54:07
谢谢关注和坦诚意见。鸽友习惯“国血”叫法,可以理解。确实,洋为我用,培育出众多的短、中、长、超的快速中华最优鸽系,是当务之急。以尽早迈入赛鸽强国,改变最大买家的现状。 ---作者
匿名    2008-09-30 13:29:24
大量的输入外国鸽,不但造成了国内好鸽都是"舶来的"假相而且也令鸽友们陷入"国血"论这一沼泽中.其实我们真的有必要去讲究那么多吗?我们引入外国鸽的目的是什么呢?鲁迅先生说过,对舶来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为我所用,我们引入外系的目的不正是这个吗?"李鸟"是国血了吧,可是众所周知"李鸟'也有舶来的成分.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李梅龄前辈,好好利用现有的外系鸽培育出自己的本地品系呢?
匿名    2008-09-30 13:16:47
为什么我们总要强调"国血"呢?个人觉得,这好比"集体荣誉感'跟"个人荣誉感'的关系差不多.我国鸽界的现状就是还没有培育出属于本地的鸽系,泱泱大国却没有足够多的个人来代表这国家的荣誉,所以国人才一直想要用"国血"这一说法来维护自己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荣誉感,我想到了国人真正的融入了国际赛鸽运动,'国血"一说就会日渐淡忘的..
匿名    2008-09-30 7:11:19
无论是国血还是外血能飞好成绩就可以了
7 记录 第 1/1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