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家人
发表时间:2005-11-22 12:43:51
浏览数:3593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瞧这一家人
陈文斌
作为福建人,对福建西部那一块被称为“红土地”的山区,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慨。陌生是缘于它处在一片崇山峻岭、荫翳叠翠拥抱之中;熟悉是因为那里曾留下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的革命足迹。而那彩眉岭笔架山下的“古田会议会址”,早就闻名遐迩;群山簇立、险绝奇秀的冠豸山亦令游客留连忘返。
埋头鉴鸽情专注——男主人徐莆荔
龙岩市新罗区就座落在这块“红土地”之上。区里有一户和大都市鸽友一样痴迷赛鸽的人家。男主人徐莆荔,今年四十多岁,是该区鸽会的会长。早在孩童时代,他就开始迷上鸽子,经常在念书之余出入鸽市鸽店,凑在大人堆里,瞪着大眼,聆听养鸽前辈谈论鸽经。开始,他只是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厨房外的墙壁上,挂了个小木箱,养上三两只玩玩而已。后来觉得不过瘾,就从小厨房里腾出两平方米做鸽舍。这一来,饭桌就和散发着鸽粪臭味的鸽舍紧挨着。但他们一家人不仅都没有怨言,反而倒觉得别有一番情趣。因为鸽子啄食时发出有节奏的“嘟嘟”声,在他们听来就像是一首轻盈欢快的奏鸣曲;而那雄鸽追逐雌鸽时,发出的“咕嘟咕”的求爱声,又犹如是一声声催人振奋的进军号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家的鸽子队伍也逐渐壮大。于是索性就把整个小厨房当作鸽舍,并在外面加宽三四平方米。那么,厨房安在哪里?只好挤进只有30多平方米的住房内了。近两年,他为了更好地开展鸽会的工作,又腾出14平方米的大客厅,做为鸽会的临时办公室和鸽友的聚会点。而夫妇俩却蜇居在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更令人赞叹而费解的是,前几年,他本当有机会改善一下现有的住房条件,搬进新建的单元房。但因新房区明文规定:不准养鸽。为此,作为爱鸽如命的他,毅然放弃这个一生难得几回搬的机遇。仍然居住在仅有30平方米的一楼平房,与他那难舍难分的爱鸽相依为伴。
天道不负痴心人。1984年,他第一次参赛就出手不凡,拿下了当地举办的厦门——龙岩比赛的第2、3、5的好名次。1985年,他又取得鹰潭——龙岩(500KM)的第2名。1988年更上层楼,取得了黄山——龙岩(500KM)的第1名;徐州——龙岩(1000KM)的第2名。1991年,他的赛绩也不俗,又取得了九江——龙岩(500KM)的第2、5名。1993至1997年,他因南下深圳工作,举家搬迁,只好暂停他所酷爱的赛鸽生涯。在这一段无法与鸽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颇有几分食不甘味、睡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在那有爱鸽飞入他的梦里时,他才感到日子过得舒心惬意。可一觉醒来却原来只是痴梦一场,心中又不免升起几分惆怅。难熬的日子终于到头了。1998年,他一家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龙岩。安了家后,他第一件要办的大事——重新起棚养鸽——没商量。而此时的他,由于经历过养鸽的“初级阶段”和多年大都市生活,眼界开阔了,对鸽子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他认识到,要养好鸽,就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种鸽阵容,而要走出小山城,向沿海地区大都市的名家求教鸽经,引进名种。于是,他先后多次拜访了厦门赛鸽前辈洪似纳和本省知名赛鸽家陈舒,并得到他们热情的支持。这一来,他的赛绩一下子又有新的突破。1999年参加省联赛(第三赛区300KM)一举夺得了第2、5名的好成绩。2000年,他的鸽棚发生鸽瘟,损失惨重,但仍取得龙岩市大奖赛的第4名。2001年,是他赛绩辉煌的一年。夏赛中,他取得了江西德安——龙岩(500KM)的第1、2、5、6名;秋赛中,他又取得龙岩市(300KM)大奖赛的第3名。对于以上所取得的成绩,他说,较之沿海城市,这些成绩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给了他一家人带来无比的乐趣。这或许就是养鸽会令人痴迷的真谛吧!
鸽界行话:赛绩证明一切,只有好的赛绩才能令人折服。这些年来,徐莆荔先生在龙岩市鸽界渐渐有了名气,加之他为人耿直,处事公正。因此,被鸽友推上了鸽会领导的位置。从此,他自知身上的担子比过去更重了。一来,他不仅要养好鸽,继续飞出好成绩;二来,他又要带领大家一起出好的成绩。他说,在我们山区地带玩鸽子,只有大多数人的成绩都上去了,才能鼓励更多的人爱鸽养鸽,这样赛鸽活动才能蒸蒸日上。因此,他认为作为内地山区的小鸽会应多向沿海大城市的鸽会取经,并因地制宜,尽可能跟上大都市的养鸽步伐,争取早日冲出山城,走向全国。
手棒鸽书勤攻读——贤内助朱小燕
作为养鸽人都深知:养鸽是一种又脏又累、自讨苦吃的爱好:又是一种几千上万羽鸽子飞上天、最终落了个几家欢乐众人愁的结局;更有甚者,在圈外人眼里,养鸽又似乎是一种“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的表现。那么,徐先生的爱人对此又是怎么想的呢?说来凑巧,在2001年省信鸽工作会议期间,我认识了来自“红土地”的本文女主角。她叫朱小燕,是一位性格开朗、颇善言谈的中年人。一见面,我的话锋就有点尖锐:“你对你丈夫养鸽是怎么想呢?”没等对方作出答复我又紧逼:“居然 连搬新房这么大的事,你也肯听他由他呢?”她吃地一笑,爽快地答道:“只要他喜欢,我就支持他。比如说,他爱集邮,我就会想方设法帮他收集邮票;又比如他爱养花,我也会帮他培土、浇水------”她一口气打了好几个“比如”之后,又很真切地说:“我老公没有其它爱好,只爱鸽子,作为妻子难道能不支持他吗?养鸽虽不是什么大事业,但总比去赌,甚至去------好得多。一个男人嘛,工作之余总该有个可寄托的。不然的话,生活就会太空虚,太不充实了。再说,我们夫妇俩因为养鸽子,有了更多的共同的语言,整天有聊不完的‘鸽语鸽经’。这一来也增进了夫妻的感情,增进了家庭的和谐。”说到这里他富有情感地挥动了一下手又说:“我们寻常百姓家,不求飞黄腾达,只求和睦相处,白头偕老。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我又为什么不支持他呢?”听了朱小燕一番肺腑之言,作为男人的我,作为也爱好养鸽的我,确实有点感动。相信有幸看到这篇小文章的同好们也一定会有同感的。是啊,怎样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难道说仅仅是拥有宽敞舒适的住房,又能每日三餐吃得上山珍海味吗?如果说夫妻之间没有相互信赖,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么纵有家产万贯,却依然是很贫乏,依然是很不幸的。朱小燕不光是嘴上说得动听,而在行动上确实也帮他丈夫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平时,他丈夫因工作忙顾不上养鸽,他就一声不吭帮着买饲料,铲鸽粪,添饮水,喂鸽子。因她也有一片爱鸽之心,干起这些既琐碎又肮脏的活来也就不觉的厌烦。训鸽时,除了每天两次家训外,她还经常提着鸽笼搭汽车或乘火车到十几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进行训放。比赛前,他时刻关注电视里有关天气预报的节目,认真做好记录,为他丈夫主持鸽会比赛提供参考资料。决赛时,她和丈夫一起守棚翘首期待。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那萧瑟的秋天,抑或是寒冷的冬日,她的心总是和他那痴鸽的丈夫一起分享个中的喜怒哀乐。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唱得好:“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徐先生成功的背后确确实实站着一位能理解他、支持他的贤内助。这不啻是人生一大福分啊!
朱小燕之所以能支持他丈夫养鸽,说来也是有渊源的。她是出生在中国信鸽发源地之一的上海市,从小又常在有养鸽的亲戚家走动,深受信鸽文化的影响,所以,确切一点说,她也是一位“党内人士”呢。
抒展双臂迎鸽来——小鸽迷徐真
是从小就受养鸽家庭的熏陶,还是上代双亲那一滴“痴”血在子一代身上呈显性遗传?也未可知。他们的爱女徐真,也是一位典型的小鸽迷。可喜的是,小鸽迷没有因为迷鸽而耽误学业,而能以优异成绩从小城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现在该是念大四或大学已毕业了吧!
还是在念小学时,她对那可爱的小精灵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天放学,家门还没进,书包就往门口一搁,直奔鸽棚急不可待地跟鸽子亲热起来。瞧,她抱起那羽被她唤作“小顽童”的白头花鸽,用她那细嫩的小手轻轻地弹了一下它的脑壳说:“今天又顽皮了吗?有没有又去欺负那只老实的‘小笨蛋’?”玩够了,她又抱起那羽叫做“小笨蛋”的斑点夹白条说:“你这小家伙也太老实了。告诉你,听我爸说,做人不能太老实。太老实会受人欺,做鸽子嘛也一样,懂不懂?今后谁还敢欺你,告我一声,我非揍扁它不可!”
要知道徐莆荔家养的是赛鸽,而不是观赏鸽或肉用鸽。要训鸽,使它有这么强的亲和力,可是要下一番功夫 的。开始,小鸽子见她都是躲得远远的,有的还惊惶失措地展翅在她的头上飞来闯去。小真真心想:书里说,民以食为天,鸟为食而亡。让它饿,饿够了,就不愁它不跟我亲热。过了一两天,她再进鸽棚时,手上抓起一把豌豆,小鸽子一见有吃的就慢慢地向她靠拢。她蹲在地上憋住气一动也不动,耐心地等待着。有一两羽胆大的,探着脑袋伸长脖子,偷偷地吃了几粒,又迅捷地往后退缩。好了,有个领头的,下面就有跟帮的。一只,两羽,接着一大群扑了上来:张开翅膀的、伸长脖子的、踩在别的鸽子背上的,争先恐后啄她手上的食物。一回生,两回熟,一群鸽子就跟她混得像“朋友”似的。现在只要她一进棚,一大群鸽子就会立即从栖架上“扑扑扑”地飞了下来,分列两旁,夹道欢迎。她一伸开手臂就会有几只跟她特别亲热的鸽子飞了上来,多好玩啊!
洋人对培养鸽子的亲和力极为重视。据说,有的还睡在鸽棚里,一天到晚和鸽子相处一块。这样能使鸽子增强安全感,增强“家”的概念,到了比赛时,就会有极强的归巢欲。徐莆荔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可喜的成绩,撇开其它因素不说,或许跟他的鸽子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不无关联,也就是说小真真的努力功不可没。那么,我想,徐先生的“军功章”里还应该再作一次瓜分。不知徐先生舍得割爱吗?
_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