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发表时间:2006-12-16 20:04:44
浏览数:9356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到目前为止,本人应该还算是一名新手,从2003年开始入会,至今刚好满四年。在这四年中,自己在许多朋友的无私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一年超过一年,同时使自己的管理、鉴鸽和育种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回顾自己在这四年中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足迹,总结自己在这四年中的点点滴滴,展望明年以及将来的计划和目标,深切体会到把握住现在才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切实把握住当前自己所存在的优势,深刻剖析自己所存在的劣势,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明年甚至在将来取得长久的进步。
下面我就简单地把自己目前存在的优劣势简要地分析一下,请各位朋友和网友批评指教。在这里,先向大家说声谢谢了。
一、自己目前存在的优势
(一)鸽舍方面
第一、鸽棚造在自家的阁楼上(在六楼),后面地势平坦,视眼开阔,比较有利于鸽子起飞和降落,而且对小区的影响也比较小——鸽子基本上不会在小区上空盘旋,而喜欢往北面飞,而北面就是中国第二大港口——北仑港区。所以与邻里关系相对比较融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任何的纠纷和投诉……
第二、鸽棚面积虽然不算大,但也不能说小。
原先种鸽舍只有2间,约14平方米,晒棚面积约8平方米;06年11月下旬又把南面的大晒台变成了种鸽棚,面积约12平方,晒棚面积约4平方。由于与原先的种鸽棚相距比较远,所以专门用于隔离种母,原先的一间种母棚变成了配对间,专门饲养棚里几对绝对主力种鸽。赛鸽舍2间,约14平方米,晒棚面积约6平方米。同时放着四个非常大的隔离笼,因此养鸽子相对比较宽敞。
(二)种鸽方面
数量不少,目前共有40来羽种鸽,其中主力种鸽有10对,而且队伍年轻化——基本上都是2003、2004、2005、2006年引入的,绝大部分为2003、2004、2005、2006年的鸽子。其中2003、2004年的种鸽目前基本上都成为了一线的选手,而且通过2004、2005、2006三年的检验,目前主力种鸽梯队(即一线队伍之第一梯队)已经完全浮出水面,绝大部分为2003年鸽子,个别为2001、2002年的。
2004、2005年的鸽子也有几羽在2005、2006年春季当完保姆后,在5月份让其出了一窝幼鸽,结果在当年秋季的比赛中表现不错,它们也从预备梯队升格为一线梯队之第二梯队。
目前主力种鸽队伍以台鸽为主,兼有从公棚引进的比利时原环成绩鸽、海霸王詹森鸽与其他成绩鸽多羽(基本为2005、2006年刚引进的,尚处于具体的检验阶段)、朋友支援的赛绩鸽和血统鸽、本舍获得市赛前10名以内的部分赛绩鸽等。
(三)自身方面
第一、非常喜爱赛鸽运动,因此兴趣比较浓,态度比较认真。
第二、比较虚心好学,而且肯下工夫去钻研,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比较喜欢吸收、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好的看法与理论,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地形特点,努力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第四、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对电脑也有一定的钻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经验……
第五、育种思路——以雄定棚,采取一雄配多雌的公牛法来最大限度地检验种鸽的育种价值。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一般采取同步的一雄配2雌法,之后再配另外2羽雌鸽)。
第六、有许多朋友,包括许多在海网上认识的网友,尤其拥有一批会无私帮助、支援自己的好朋友们。他们在各方面都给予了自己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可以这么说,他们是我不仅是我养鸽道路上最大的靠山,而且是我人生道路上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自己目前存在的劣势
(一)鸽舍方面
鸽舍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有比较大的劣势,主要是朝向问题。赛鸽舍没有理想的朝向——南面,而是北面。北面与南面相比,自有比较大的劣势,而且在比赛时候赛鸽进棚会浪费部分时间。
(二)种鸽方面
近两年来引进了不少种鸽,数量不少,但大部分种鸽都是2004、2005、2006年引进的,尤其是2005、2006年刚刚从公棚引进的种鸽和其他引进的种鸽,子代基本还没有参加比赛,尚在具体的检验阶段。
(三)自身方面
第一、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养鸽经验还是不足。
第二、目前经济上尚不十分宽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由于自己是高中教师,工作相对比较紧张,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在时间、精力上受到比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在养鸽思路和目标上,尚不是特别的清晰与明朗,应该说还处于定位阶段。
三、具体的解决与应对措施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自己初步作了一些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对策如下:
(一)如确定是好的种鸽,比如基本确定的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队伍,尤其是第一梯队,应尽量用足,采取一雄配多雌的公牛法来最大限度地检验种鸽的育种价值(一般采取同步的一雄配2雌法,之后再配另外2羽雌鸽)。
(二)及时淘汰条件一般的种鸽,尤其是与第一梯队相比,在常规鉴鸽的眼光下,没有什么特点的预备梯队中的鸽子,最大限度克服这种试一试的侥幸心理,从而减少试一试的比率。
(三)对赛鸽的管理上,一定要采取“高要求、严管理、狠淘汰”的原则。加强对赛鸽队伍的管理,严格把关,要从小开始近距离训放,及时淘汰一些劣质鸽子,确保每季比赛50羽左右(包括成鸽和各类特比)
(四)加强对鸽舍卫生的管理,想方设法避免在比赛季节患病。
(五)加强对赛鸽状态的调理,多吸收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与方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
以上只是自己的片言只语,尚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提些宝贵意见,本人将不胜感激!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