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赛鸽兴奋剂
发表时间:2008-08-19 14:51:59
浏览数:16896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文/定禄
随着我国信鸽短平快赛制和高奖金的兴起,一些鸽友在引进“短平快”鸽种的同时,也相继引入了五花八门的赛鸽药物,其中不乏赛鸽兴奋剂。赛鸽兴奋剂的使用,使一些鸽友成了赢家、出了风头。一些商家为了赚更多的银子,趁势大肆渲染“赛鸽药物”的作用,从而使“赛鸽药物”成了众多鸽友的追捧。而且使用赛鸽药物还有一个极其好听的名字,叫“调整状态”。
兴奋剂在体育界是被视为恶魔一样的东西。回顾体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天才运动员毁于兴奋剂,让人扼腕叹息。如今,兴奋剂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信鸽比赛属于体育比赛的范畴,禁止使用兴奋剂当属必然。在国外,赛鸽是严禁使用兴奋剂的,一些大型比赛均要对归巢鸽进行兴奋剂检测。只是因为兴奋剂检测方法复杂,检测费用昂贵,我们国内无法普及,故目前尚无禁用规定。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禁用赛鸽兴奋剂只是早晚的事,总有一天是要同世界接轨的。

兴奋剂尤如一把双刃剑,一面可以赢奖金,另一面却会毁掉鸽子。笔者一位弓姓鸽友从另一鸽友处引进一只当地获奖鸽,这羽雄鸽在当年幼鸽赛中飞过3次300公里、两次500公里,共3次入赏,最好成绩为500公里第6名,其余两次为30多名和40多名。然而用它育出的小鸽子在300公里以内就全部丢光。相反,随这只奖鸽搭送的另一只僵雏,育出的小鸽却能在300-500公里上频频得奖,此事让小弓怎么也解不开疑团。其实原因很简单,支援小弓鸽子的那位朋友是用药物调整赛鸽的高手,给小弓的这羽鸽子确切地讲是得了兴奋剂“后遗症”——药物中的激素已使其发胖到900克重,比原体重增加了近一倍,连美国“落地王”见之也会自愧不如。显然,再用它作种实属强“鸽”所难。还有一些鸽友,从前在各种赛事中(公棚赛、地方赛)曾连年得奖,风光无限,可近一两年成绩却一落千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若干,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极少有人注意到,即:他们棚中的老种鸽已年迈体弱,作出后代没有冲劲了,只能归巢,不能得奖。而其棚中的子代获奖鸽却因兴奋剂后遗症而难当种鸽重任。而这些朋友又偏偏只信得奖鸽,而不信未放过飞的鸽子,不敢用未放过飞的鸽子作种。因此,成绩下滑也就属预料之中的事了。如果改用未喂过“赛鸽药物”的子代鸽、孙代鸽作种,其结果恐怕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我们知道,在比赛期间,用“药”调整状态的赛鸽,表面上看生龙活虎一一飞得猛、成绩好,可这种鸽子往往都有内伤,作出后代大多不中用。

因此,许多养鸽高手在引进种鸽时,宁肯高价引进公棚一般获奖鸽,也不愿购买地方赛事的当年冠军鸽,其原因就是惧怕兴奋剂“后遗症”。说到此,不禁使我想到有人耗资数百万元买了若干羽欧洲赛鸽强国的冠军,作出子鸽到国外公棚参加比赛,其结果却并不比其他鸽友成绩好。这是否有兴奋剂“后遗症”的原因?笔者不敢妄下结论,只有继续看实践检验了。
其实,由于赛鸽兴奋剂的价格较高,一般人用不起,特别是工薪鸽友更用不起。因此,赛鸽兴奋剂自它问世的那一天起,便遭到绝大多数鸽友的反对。可奇怪的是,大多数人都反对的事,却偏偏不能禁止,反而愈演愈烈。究其根源,一是一些鸽会由于变相承包,经营者为了节省比赛费用,赚取利润,把赛事全定在200-500公里级别上。这种赛程短、飞行时间短的比赛,兴奋剂有用武之地。二是奖金高,有利可图,使用兴奋剂可以取得一本万利的效果。三是大多数协会领导本身就是兴奋剂的追崇者和使用者。这样,兴奋剂泛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各级信鸽协会对使用赛鸽兴奋剂这种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自由泛滥。目前情况下,至少可以采取一些抑制措施。具体办法是:
一、均衡举办多种类型的赛事。不要把财力和精力全都用在短程赛事上,适当地搞些700公里以上的中距离赛事,让兴奋剂有劲用不上。
二、短距离赛事在笼中停歇18小时以上(兴奋剂最长药效为24小时),让兴奋剂在鸽体内失去药效后飞行,让药物在赛鸽体内只能发挥负面作用,比赛结果适得其反,谁用兴奋剂谁倒霉。
三、实行低奖金制度,降低奖金额,少收放路费,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让使用兴奋剂者得不尝失。
四、对高奖位信鸽进行兴奋剂检测,一旦发现有人使用兴奋剂,取消其全部参赛鸽的成绩,以警效尤。
一个地方信鸽协会,只要常年坚持这样做,让兴奋剂失去市场,兴奋剂就会逐渐退出当地鸽坛。如果所有鸽会都这样做,长期这么做,那么兴奋剂就会迅速划出一条自生自灭的轨迹,象流星一样消逝掉。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