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电磁波对信鸽飞行的影响
来源:贾琨 宋俊平
发表时间:2008-01-29 15:19:52
浏览数:1044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所有动物对周围一切的了解,都是通过感官而获得意识思维的信息。电磁兼容的相关研究证明,意识和思维可能是脑电活动的两种状态。
一、自然电磁现象
自然环境中就有一定数量的电磁波,如太空及地面发出的多种形式的辐射:太阳风(微粒辐射)、X—射线、紫外线、高频及低频电磁辐射、其他形式之宇宙射线、地球磁场、大气层电场、空间电荷、雷暴电磁波等都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电磁现象。大气中的电磁波大多是低频的,并因大气气压和气候环境而发生变化。
二、电磁与脑电波
大脑的活动,由上百亿个可兴奋神经元及其复杂的纤维联系表达。大脑的神经元相当于上百亿个电振荡器,神经元固有的频率与振幅,反映了脑电波的活动。大量动物电磁兼容实验表明,包括信鸽在内的大部分陆生动物,其脑电波主要频率只在0.5—60Hz之间。
科学研究后把这些脑电波按动物的状态以频率和振幅进行了划分:
深度麻醉、昏睡、婴儿和智障的δ波,频率为1—3Hz,振幅为20—200μV
困倦及中枢神经抑制时的θ波,频率为4—7Hz,振幅为10—50μV;
清醒、安静及闭眼时的α波,频率为8-13Hz,振幅为20—100μV;
紧张、兴奋和激动时的β波,频率为14—30Hz,振幅为5-20μV。
脑电波的变化基本规律是:随着兴奋性的上升频率增加振幅降低,即脑电波的频率变化随着意识知觉度的增加而增加。α波是有意识时的基础状态,它相对于低频高振幅的脑电波更具有意识和思维。当进行有目的思维等智力活动和视觉活动时时,α波的低频会上升并可能上升到较高频低振幅的β波。假若动物的脑电波处于长时间β波状态时,将可能导致大脑的思维干扰,所以β波持续时间不可能太长。
信鸽的脑电波检测需要专门的仪器仪表。一般振动频率高的信鸽,往往是短程竞赛好手;振动强劲且频率低的信鸽,大多适飞恶劣气候,晴天飞行速度大多不快。信鸽脑部的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基调与信鸽的生理遗传相关,并随信鸽的生理(竟翔)状态而不断变化,也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鸽友把指头放在信鸽脑部,感觉到脑部的振动频率和强度其实是信鸽心脏的跳动而不是脑电波。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