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赛鸽文化

《世界赛鸽文化》(5)

来源:转载   发表时间:2010-11-11 12:34:51   浏览数:1843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亚历山大.韩森(卒于20世纪初,生年则不详)的鸽子于1902年和1903年两度被拍卖,职业为面包店老板,据说他是一位老实正直的人。为近代赛鸽增添不少光彩的亚历山大.韩森,从他那份离不开日常饮食生活的职业来看,他在我的想像中是一个充满创意又肯花心思的人。

大家都知道面包是面粉、盐、和酵母菌做成的东西,面包师傅如果不亲手赶面或是材料准备得不齐全,就表示他的技术和熟练度有问题。在日本,面包的消耗量和米饭、拉面差不多,因为是每天都要吃的东西,所以对它的品质好坏相当敏感,而且要求也会特别严格。买进法国生产的优质小麦,让材料充分发酵,注意火的大小等等诸多细节……。我想亚历山大.韩森一定是把做面包的创意和心思表现在鸽子的饲养上,所以才造就出如此辉煌的成果,直到今日都获得极高的评价。

 

令人惊奇的长距离性能

亚历山大.韩森初期是源自于维克曼血统,可以说是间接地受到尤连鸽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血统,然而到了亚历山大.韩森晚年,大约是1896年的时候,导入迪脱鲁托”(Dedoyard)邦乔安”(Bonjvan)古利仙”(Gulissen)三种血统之后,韩森血统才算完备。

亚历山大.韩森最有名的代表鸽是古利凯” (Criquet是蝗虫的意思),它生于1876年,体型非常小,是深灰胡麻色的雄鸽。这只古利凯1877年起开始参加竞赛,一直活跃了8年之久。它这种长时期的飞行记录是前所未有的,更让人惊讶的是,它在法国南部面对大西洋的马赛(920公里竞赛)和圣维仙(900公里竞赛)都打破了以往的最佳记录,另外还有和古利凯同一时期出生的圣维仙,它也缔造出飞行10年以上的耀人经历。

距今大约120年前,在19世纪末的赛鸽界黎明期,亚历山大.韩森系的鸽子所创造出来的成绩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从鸽子的品质到其飞行技巧,无一不令人啧啧称奇。

看到古利凯圣维仙的飞行记录让我想到,据说比利时国内最先发展长距离竞赛的地区是和法维斯相邻的列日地区。受到亚历山大.韩森的薰陶,次年在列日地区又出现了叱吒风云的华普利(Fabry)。列日地区对于长距离竞赛的爱好就像是传统一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法维斯和列日、北部的安特卫普与首都布鲁塞尔是比利时赛鸽的三大据点,其中安特卫普和列日为比利时边界上的屏障,法维斯和列日则是比利时长距离赛的朝圣地。

19世纪末期的赛事将重点集中在归巢性上,而速度只是次于归还率的第二要项,有过赛鸽经验的人应该很容易就理解,亚历山大.韩森活跃的法维斯和列日地区,在当时比利时鸽界的领导潜力有多高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比利时国家爱鸽人协会成立于1910年,推测自1911年之后全比利时的养鸽者才开始统一使用该协会发行的脚环是较为正确的,所以当时的古利凯并没有戴脚环。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为专门针对竞赛使用而设计的计时设备,那个年代的鸽赛到底是怎么举办的呢?很遗憾,并没有详细的记录。不过那个时候的竞赛方式不用怀疑:等参赛鸽回巢之后鸽主立刻将它带到审查中心,由审查员认定无误之后再依照审查顺序排列名次。现在比利时举行的国内赛和国际赛都是如此,参赛鸽必须在主翼上盖参赛证明的戳记,可能是为了防止作弊事件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吧!

在没有使用脚环的那个年代,每个参赛鸽的特征都会被详细地画下来,包括眼睛的颜色和构造、脊椎骨、嘴巴、颈部等身体各部位的特色等,另外,姿势、体态、体重等也用文字叙述加以记录以有利于辨别。

 

比利时鸽界历史性的一页

古利凯出生的那一年,公元1876年,也就是明治九年,日本国内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就是举办从京都到奈良之间的鸽赛--虽然只有 30公里的短距离,却是日本鸽界首次举行的赛鸽活动。将通信鸽当作赛鸽使用让近畿地区的爱鸽前辈们跨出了纪念性的第一步,竞翔这句行话是近畿地区爱鸽人士们发明的新词。

就说是哥伦布手上的蛋吧!我觉得伟大的才能是产生新构想的力量。我在这一回的一开始就说到古代文明从开始发展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人类运用其聪明智慧述说的同时,还要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这段时间,比利时人发明了依照分数记录(MARK)来颁奖的制度,在多佛海峡对岸的英国也是,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引进这种竞赛体系,赛鸽也随之变得兴盛了起来。

亚历山大.韩森声望最高的时候是比利时赛鸽的黎明期,也是竞赛体系相当完备的时代,据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亚历山大.韩森为了要和鸽子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而花了很长的时间做个别训练,除了飞行技巧的练习之外,他在管理方式上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古利凯圣维仙这些名鸽大概就是他细心关注之下的产物吧!亚历山大.韩森的存在大大地刺激了比利时赛鸽的发展,我认为他的贡献让比利时鸽界史上出现了第一位超级巨星。

赛鸽活动不仅在比利时本地发展,同时也逐渐向世界各地扩散,这都要归功于爱鸽人士们的贡献了。英国知名富豪罗刚(J.W.LOGAN)即致力于推广这项运动,而他的朋友柯林.奥斯曼等人出版了名叫《竞赛与鸽子》(RACING.PIGEON)的鸽类杂志,也让赛鸽活动得到社会上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法维斯、列日、安特卫普等地方上具有号召力的团体主办各种鸽赛,也是让这项运动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随后成立的比利时国家爱鸽人协会以事务单位的身份,主要担任成绩管理相关的工作,也是能够被理解的事情。这一点和日本赛鸽协会中央集权式的体质就有明显的差异。

亚历山大.韩森于20世纪一开始的时候就去世了,不过,在数名爱鸽人士的继承之下,他所确立出来的著名血统仍流传至今。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从英国迁居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巴卡 (Barker)和与亚历山大.韩森同住在法维斯的雷尼尔.古鲁内。

爱鸽人古鲁内可以说是亚历山大.韩森门下最得意的弟子了。依照裘利斯.加利兹(Jules Gallez)的著作所记, 20世纪70年代,才十几岁的古鲁内就已经在当亚历山大,韩森的小跟班负责跑腿了,他担任的工作就是把回巢的赛鸽装在篮子里面送到竞赛的审查中心去。爱鸽少年与时代巨人的交流,对他日后非凡的成就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古鲁内于20世纪30年代去世(依照裘利斯.加利兹的著作记载,其死亡年份为1939),详细的情况则不清楚。我是唯一一位参观过他60多年前使用过的鸽舍的日本人,那是在1991年,我去拜访帮我培育出我的种鸽--波品纳国际赛 (Perpignan International)冠军喜弥子”(Himiko)--的亨利.莫内(Henri Mornard)先生时的事情。

亨利.莫内先生是古鲁内的追随者,也是其血统的正统继承人,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下相谈甚欢,那时候我才知道他买下了古鲁内生前住的房子和他所使用的鸽舍,虽然那间鸽舍是在60多年以前建造的,但是被整修过,而且维护得很漂亮。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选手鸽鸽舍的构造,鸽舍内部巢房的结构设计配合隔离异性策略的需要,而分房策略正是现在比利时赛鸽训练方式的主流。

我虽然读了许多与鸽类相关的书籍,而且深入研究了比利时鸽界的历史,这次还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原来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为赛鸽施行隔离异性的分房策略了。比利时鸽界历史性的一页在此获得证实。

 

亚历山大.韩森的继承者

19世纪中叶,比利时鸽界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诞生了?位超级巨星,他就是亚历山大.韩森。这一会的内容以韩森系统的特征、日本鸽界、战前的近畿鸽界、使用继承韩森系统的古鲁内;血统而活跃的先锋今西万次郎先生等话题为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在谈论世界鸽界的原系”--“韩森系统的同时,也要为赛鸽的现状提出一些警示……

 

世界鸽界的原系

在上一回的内容里,我们说到19世纪中叶,比利时列日近郊法维斯地方住着一位对赛鸽运动的兴盛有很大贡献的人,他的名字叫亚历山大.韩森。

正如我所形容的,亚历山大.韩森就像一颗闪亮的彗星,照耀着黎明期的赛鸽界,他的存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阵旋风,还为日后的鸽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鸽之一--1876年出生的古利凯1877年开始飞行,参赛经历长达8年,在马赛和圣维仙等9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竞赛中都有很了不起的成绩出现。比古利凯晚一年出生的圣维仙也有连续10年的飞行经历,它们都受到比利时爱鸽人士们广泛的注意,可以说,将比利时出生的鸽子用做竞技动物是能够使赛鸽活动得到蓬勃发展的重大契机。

我把亚历山大.韩森活跃的19世纪中叶到他去世的1901年之间定为赛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超级巨星在比利时鸽界的黎明期留下了了不起的足迹,但是活跃的程度并不是让他名流千古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要忘了,传承他所培育出来的鸽子和他所确立的血统的后继鸽舍对今日鸽界也产生了影响才对。

公元1876年,古利凯诞生的时候,日本国内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鸽赛。虽然只有从京都到奈良之间短短的30公里,根本无法和比利时的大型竞赛相提并论,不过这确实是近畿地区赛鸽运动盟芽的开始。这一点,我在上一回的内容里也提到过。

从少年时代起就帮亚历山大.韩森跑腿,负责把回巢的赛鸽送到竞赛审查中心去的古鲁内,成年后在纤维方面成就了一番事业。从小就跟随名师,受到耳濡目染的他,不管是企业家的身份,还是爱鸽人的身份,都树立了足以和师父亚历山大.韩森并驾齐驱的功绩。韩森血统越过了多佛海峡到了英国,也在英国当地造就了几个活跃的鸽舍,后来更经由英国间接地传到了日本,甚至成为东海岩田鸽舍的血统基础。亚历山大.韩森对世界鸽界的影响力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亚历山大.韩森在才出现没多久的赛鸽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韩森血统也成为世界鸽界发展的原系之一,虽然也有其他的血统和韩森血统一样对鸽界带来重大改变,但是我觉得称呼韩森血统为其中之最也不为过吧!

 

赛鸽的定义

我曾经在这本书中提到尤连被称为现代赛鸽的始祖,他利用英格兰卡利亚”(English Carriers)坦布拉(Tunbler)、和休弥特” (Smerles)等各种不同的鸽子来混血,才形成今日赛鸽的原型。当然,在尤连之前的鸽子对人类社会也是有所贡献的,特别是为了军事用途而饲养的通信鸽,它们从古代开始就与人类十分亲近了。

说到对鸽子的研究,一步一步地回溯到鸽族古老的源头也是一个方法,只是我把个人的研究范围缩小到近代赛鸽上。

我们赛鸽的历史最多也不过150年,而且暧昧不明的地方也不少。即使我们知道现代赛鸽的始祖是尤连系,我们也不清楚它是与哪种鸽子交配所产下的后代,甚至连它们创下了什么样的记录都没有详细完整的资料。我总是把血统系谱这两种东西当做研究的第一基本要素,这一点和同为动物竞技的赛马或赛狗相比,没有立场公正的第三者做为血统认定单位是相当不严谨的。现在对赛鸽的定义是:脚上戴着日本赛鸽协会统一发行的脚环的鸽子就是赛鸽。我不得不感叹日本鸽界起步得太晚,还没做到像赛马界的纯种赛马那样严格的血统管理。主流的日本鸽继承名贵血统,我觉得这种传承是知名血统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这个观点看来,我不得不说赛鸽是建立在高度不明确的基础上。

举例来说,在赛马界就有一个叫做轻种马协会的单位,它在农水省的监督之下从事马匹血统的管理。 (1937)赛马活动受到天皇的青睐,特别颁发了天皇赏给表现优异的骑师和马匹,到现在为止已经有65年之久了。天皇的奖赏让绅士淑女们觉得赛马是很有趣的运动,他们欣赏骑师精湛的骑术,也研究马儿的血统,赛马活动的地位受到肯定。

读者们一定会觉得纳闷,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呢?那是因为日本赛鸽界和赛马或赛狗的世界比起来,就算是单一血统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基础。开个小玩笑,假设我让我鸽舍的代表鸽和公园里来路不明的野鸽交配,再为它们生出来的后代戴上脚环然后让它去参赛,这样也没有人会有异议,说它们的成绩即使表现优异也不得称之为赛鸽了。品评会也在最近的《赛鸽》杂志上发表类似排斥的文章,不过这实在找不出可以明确区别的好方法,由此可见日本鸽界所谓的赛鸽真的是建立在极脆弱的基础上。

我在担任国际鸽联会议(FCl)理事的时候,曾在理事会上发表有必要研究赛鸽的历史夜间记录的问题等相关事项的言论,针对前者,我提议要以世界性的规模查明赛鸽的历史,而后者则是让参与者能够享受公正竞赛的基础。近年在荷兰出现越来越多夜间鸽的实例,在分速的计算上,日落后30分钟到日出前30分钟这段空档时间Pierre Time)被视为停止飞行的休息时间,但事实上有很多鸽子在那个时候都还在飞呢!至于该如何对应这种状况呢?到现在还没设定出一个好方法。

1968年,我去法国访问皮耶鲁.罗尔浪(Pierre Dordin)的时候,这位一代巨匠告诉我说他从部参加翌日归巢的巴塞罗纳赛,理由就是公正上的问题,他说:当日归巢的赛事让圣维仙”“达克斯参加就绰绰有余了,翌日归巢的巴塞罗纳赛我才不屑参加呢!”

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应该把各种问题汇集起来作个了结,确立出一个全世界都可以共通的规则才行。

 

从先代探索原始

我之所以会这么专注于研究在1901年就去世的亚历山大.韩森,是因为我看了菲列克斯.杰古在1910年所出版的书,还有自己去欧洲拜访那些传承了古老血统的爱鸽人士们。我依照那些鸽子主人的谈话内容所累积下来的经验,自己在心中刻划亚历山大.韩森的形象,更加感受到想要深入了解真相的魅力。此外,最近几年导入的喜弥子.波品纳”(Himiko Perpignan)(1991年波品纳国际赛冠军鸽)的饲育者安理.莫鲁拿鲁买下了古鲁内生前使用的宅邸和鸽舍,这件事情让我的研究欲望大受刺激,因为我知道:名贵的韩森血统先传到古鲁内的手中,最后才由安理.莫鲁拿鲁鸽舍继承正统。从现在的情形逆推过去的状况,这种喜悦就好像考古学家们先发现了遗迹,后来经过对采集出土的古物进行研究终于解明历史的真相一样,令人雀跃。

继承尤连维克曼韩森血统的起源。.努安”(Vievx Novan)在我的研究范围里有很重要的地位,荷兰话所说的老奥多.努安”(Oudo Novan)应该就是维克曼血统,它也可能就是先前提到过的古利凯或是圣维仙的后代。在1896年前后,亚历山大.韩森晚年自迪脱鲁托、邦乔安和古利仙三个鸽舍导入新血统鸽之后,韩森系的血统才算完备。这是在他去世前5年的事。根据古老的记载,当时欧洲霍乱蔓延,3个鸽舍都有人丧命,因此所有的鸽子都转手让人了,只是导入什么样的鸽子?导人多少?和什么样子的鸽子配种?则完全不清楚。

附带一说,比利时人所说的导入异血不是像日本人那样只买进一二只当种鸽用,而是每次二三十只地买。赫特.伯连基就曾经向摩利斯.狄尔巴一次买进36只鸽子,诺伯特.诺曼也曾经一口气向吉拉德范内(Gerard Vanhee)买进30只鸽子,这种大量买进的方式在比利时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曾经在19世纪被誉为鸽王之王的亚历山大.韩森,到了晚年的时候要从外界大量导入异血鸽呢?我想恐怕是因为长年近亲交配的结果,感觉新生代的表现已经到达无法突破的瓶颈的缘故吧!

 

韩森系的特征

1956年我去大阪拜访当时住在住吉区的科野龟三郎先生,那年我才18岁。科.野先生从大正末期到昭和年间一直和亚瑟.布利克斯博士保持相当频繁的往来,也从雷尼尔.古鲁内这种比利时超一流的鸽舍引进知名种鸽,在当时的日本鸽界是最有远见的开路先锋。趁这次访问的机会,我从科野先生那里听到一些亚瑟.布利克斯博士写给他的信件内容。

到底哪一家鸽舍因为使用了这个被引进的古鲁内系血统而活跃起来呢?这是个让我大感兴趣的话题。那个人就是京都的今西万次郎先生。今西系是战前近畿鸽界在当地名系的代表,他因为突破当时极困难的1000公里竞赛并且树立耀眼的成果而为人们所乐道。

今西系所呈现的特征应该可以推测出以前韩森系的特征。

我在稍早的内容里就已经说过,尤连鸽和各种不同鸽子混血所生出来的后代就是今日赛鸽的原型,不过尤连自行配种作育出来的赛鸽流传至今也不过只有短短150年的历史而已,这和在自然界中栖息、进化、进而被定型的大不相同。

一般我们会用某某系来称呼,可是即使是相同血统的鸽子,彼此之间也会出现”(Type)上的差异,希望各位读者们能够对这种凌乱的现象有所注意。举例来说,近年受到日本鸽界高度重视的詹森系,虽然以近亲交配来维持血统特征闻名,但是光是体型大小这方面就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

单统一的说法是”(TYPE),事实上包涵了体型的特征、性能的特征和羽毛颜色等诸多要素。正因为单一血统里也会出现各种不一的,所以唯有透过长时期的近亲交配才有可能真正地定型。

可是为什么会有各种凌乱不一的出现呢?这是因为基础鸽就是由好几种不同体型的鸽子交配而来的。在喜好无与伦比的优秀动物的尤连,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爱鸽人的努力之下,逐渐显现出品种固定化的成果,不过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想要达到体型和能力的完全固定化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做到赛鸽的纯系确立。关于我对近亲交配的看法,我会在别的章节里面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爱鸽人士自身也会有所偏好,这就好比是人类的生活习惯,不是说想改就能改的。喜欢短距离鸽的人走到哪里都0会收集短距离鸽,而喜欢长距离鸽的人就是想要拥有长距离鸽,我个人是特别中意能够飞行7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赛鸽,为了这个自己设定的基本条件,我搜集的鸽子都是骨骼结实却轻盈、平衡感良好,而且充分表现出种鸽血统特色的

鸽子。遵循这几项要点,亚历山大.韩森晚年一定也是依照自己个人的喜好,导人多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异血鸽并令其交配繁衍,这些都成为韩森血统的特征而被传承到现在了。

  看菲列克斯.杰古在著作中刊载的古利凯圣维仙的照片、雷尼尔.古鲁内的代表鸽的.照片,加上我过去亲眼观察韩森系鸽子的经验,还有从我现在用的种鸽喜弥子身上散发出的气息,我将韩森血统的特征稍微做了整理,并将其说明如下。就体型而言大的鸽子很少,普遍来说都是中型状态;羽毛质地非常柔软,而且羽翼很丰满;身体的长度稍长,很适合长距离飞行;头部的特征看古利凯圣维仙圆圆的头就知道了。

这些鸽子的喙都比较短,这也是韩森血统的特征之一,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做说明的是,从亚历山大.韩森晚年导入的那三种血统的特色来看,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它们是为了要改变原始的特征才被引进的。

关于亚历山大.韩森的后继者雷尼尔.古鲁内的事,我已经在这本书中提过多次了,可是和他大约同时代的某位英国人也不能被忽略。在英国出生, 1865年迁居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从那个时候开始饲养鸽子的人,也就是巴卡(Barker)。一般书面都简称其为N.Barker,所以大概即使是爱鸽人士也很少有人知道那个NNorthrop Barker的缩写吧!

巴卡以韩森血统为中心,他的鸽舍规模极小,大约只养了120只~130只鸽子。关于他的事绩,容我保留到下一回再说。

 

巴卡鸽在英国和日本

和亚历山大.韩森同时期,活跃于英国的巴卡,对英国和日本鸽界的繁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深谙英国的冠军鸽种,并且担任富豪罗刚的代理人,为他引进各种活跃在比利时长距离的优秀赛鸽。本回的内容将和读者谈论巴卡的事迹,还要说明在19世纪确立的比利时知名血统如何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一只偶然闯入的鸽子

亚历山大.韩森(Alxander Hansenne)先生为赛鸽的发祥地比利时所带来的贡献众所周知,是不用再特别强调的了。

因为培育出古利凯”(Criwet)圣维仙” (St.Vincent)(上一回已介绍过)等众多优秀的冠军鸽而晋身为赛鸽界发展阶段的超级巨星,亚历山大,韩森成为许多爱鸽人士效法的目标。不过亚历山大.韩森以爱鸽人士的身分所闯出的业绩并不只局限于培育出像古利凯圣维仙这种长年在长距离赛鸽运动生涯中不断飞出好成绩的名鸽而已,确立那些名鸽的血统还有栽培传承那些名血的后继者,也是他诸多功绩中的一项。

先前多次提到雷尼尔.古鲁内自少年时代起就追随在名师亚历山大.韩森左右,一边学习和鸽子有关的各种知识,一边充当负责跑腿的小跟班,帮忙把归巢的赛鸽装在篮子里送到竞赛的审查中心。现在,是向各位介绍另一位和亚历山大.韩森活跃于同一个时代的英国人的时候了。这个英国人就是从公元1865年开始接触赛鸽活动,对其母国英国和日本都间接发挥极大影响力的一一巴卡 (Northrope Barker)

我们推测英国人巴卡比雷尼尔.古鲁内稍微年长几岁,他的鸽舍规模非常小,大约只养了120只~130只鸽子,据说饲育的密度非常高,也许整个鸽舍只有一坪大的空间也不一定。

这个小小的鸽舍因为创造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成绩而受到瞩目,不过这里要谈的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一段关于他的有趣的小插曲,是一只偶然闯入的鸽子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便利的脚环还没有广泛流行的当时。有一天,一只白羽黑胡麻的雌鸽因为迷路而误闯入巴卡的鸽舍,因为没有办法辨别它是谁家的鸽子,也没有办法将它归还给原主,所以巴卡就把它留在自己的鸽舍里一起饲养,想不到那只白羽黑胡麻雌鸽是一只非常优秀的鸽子,和巴卡的主力鸽交配之后,也繁衍出许多活跃的生力军。

后来这只误闯巴卡鸽舍的雌鸽被取名为玛莉卡”(Marika),身为优秀的种鸽,玛莉卡得到周围爱鸽人士们一致的好评。关于玛莉卡真实的出生背景,我们只能推敲、臆测,却无法了解真相,这更让我想到配挂现今普遍流行的脚环有多么的重要。在这里附带一提,最先发明脚环的人就是爱鸽人士巴卡。虽然那时私人制作的脚环是为了区别每只鸽子的私人用途而设计的,但的确是一项划时代的新发明。这是远在1910年比利时的国家爱鸽人连盟(注:于1920年被改称为比利时王立协会)成立之前所发生的一段小插曲。

现在,我们从羽毛颜色和性能来推测,玛莉卡可能是19世纪后期,和巴卡大约同时代的活跃鸽种古鲁特,再不然就是没有经过血统认定的鸽子。

巴卡因为玛莉卡的故事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其母国英国推广原本发源于比利时然后逐渐兴盛的赛鸽活动也有很大的功劳。

 

巴卡和英国鸽界

19世纪后期,英国知名富豪罗刚(J.W.Logan)对日渐风行的赛鸽活动深感兴趣,自多佛海峡对岸购买比利时出身的优秀鸽种。

罗刚藉助自身雄厚的财力,从比利时引进多种长距离冠军鸽种到英国本土,对英国赛鸽活动的振兴带来莫大的贡献。他的远大理想由后辈柯林.奥斯曼(Collins Osman)来继承,亦众所周知。

尽管富可敌国,在当时信息传达还不普遍的情况之下,为了引进优秀鸽子,的确让罗刚吃了不少苦头。他高远的理想和对于赛鸽活动的热衷程度,应该是让他得以面对逆境克服困难的力量吧!

同为英国籍的巴卡是协助罗刚引进外国鸽的代理人,罗刚也曾经买入巴卡饲育的鸽子,最后甚至买走了巴卡鸽舍所有的鸽子,因此,直接导入的韩森血统和巴卡血统都对罗刚系的确立带来很大的影响。虽然有许多传言说罗刚系的始祖是源自英国当地的固有血统,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

其实巴卡血统也有一部分源自英国军人伊.杰克森(E.Jackson)的鸽子。伊.杰克森的鸽舍经理叫做艾德蒙森(Edomnn Doson)。后来这位艾德蒙森接收了伊.杰克森鸽舍的鸽子,世人称其为艾德蒙森.巴卡系。

艾德蒙森.巴卡系的优异表现在日本国内也掀起了一阵旋风,它们随名古屋地区已故的岩田孝七先生的引进而为日本鸽界带来极大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岩田系主要的基础--“欧贝鲁系是经由罗刚系极重近亲交配所确立的血统。总而言之,若是要分析欧贝鲁(Ope l)系或艾德蒙森系的源头,你会发现它们是属于亚历山卓.韩森系和那斯洛普.巴卡”(Noosuroppu Barler)系等名血的分流。

在那个信息极度缺乏的时代,除了关口龙雄先生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日本爱鸽人士特别研究这个问题。当时,关口先生曾在日本赛鸽协会发行的《赛鸽》杂志的前身--一种叫做《鸽》的小册子里面发表他研究比利时鸽界的心得记录。他似乎也曾经读过菲列克斯.杰古(Felix Gigot)所写的那本我认为很重要的书。

在这本书的前面,我曾经和各位提到,赛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会随那个时代的领导人物不同,而有不一样的程度和方向性。关口先生在几乎没有任何海外情报的战后复兴期,以研究者的姿态在《鸽》杂志上侃侃而谈,我觉得这种开创者的精神是值得捉出来特别讨论的事。再看看战后,公元 1947(昭和二十二年)日本赛鸽协会成立时的创始会员们,个个都卓越出色令人叹为观止,关口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对后来连任数届会长职务的小野宏先生有很大的影响。

 

赛鸽运动之气魄雄心

1972年我担任难波联合会副会长的时候,举办了一场任何近畿地区的日本赛鸽协会会员都可以自由参加的百万(日元)奖金大赛,最高奖金为 100万日元。那是当时难波连合会的会员们为了要让近畿地区的赛鸽运动更加兴盛而特别策划的,当然,那100万日元的奖金也是从难波联合会的资产中提拨出来的。

当年,难波联合会的会员平均年龄为2425岁,在赛鸽运动中没有任何一个第三者提供的援助可以仰赖,鸽界的发展所能依靠的只有一股热情和雄心壮志而已。我敢大胆地说,当时的那股热情和雄心壮志至今仍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附带说明一下,当时难波连合会的会长是伊奈冈先生,企划委员长是现在难波联合会的会长高桥宏尔先生,理事长是大井健史先生,而竞翔委员长是任秀夫先生。我们一伙人的雄心壮志,在为了让一般社会大众对赛鸽运动有所认识而付出的努力上表露无遗,而鸽界的发展就是在这一股热情的推动之下逐渐达成的。无法理解难波联合会的功劳和历史的那些人,实在是太对不起难波联合会了。现在的难波联合会比以前更加成熟,拥有将近40万名的会员。

即使是在比利时鸽界,它兴盛的情形也是一样的。亚历山大.韩森活跃的法维斯(Verviers)和列日(Liege)地方也以一个叫做列日独立” Independent Liege)的竞飞团体为基础。比利时最经典的长距离鸽赛--有名的圣维仙--即为现在主办那鲁邦努”(Nambonnu)的团体。Independent本身是独立的意思, (Independent Liege)这个团体的名字译成中文就是列日独立的意思。

在这个比利时鸽界的黎明期里,长距离界的先驱--法维斯和列日地区的爱鸽人士们--有资格为自己所树立的功绩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日本鸽界的前辈势山庄太郎先生有两只鸽子在1929 (昭和四年)的釜山600公里竞赛中得名,他用敞篷车“Open Car”载了凯旋归来的2只鸽子,在御堂筋展开一场盛大的游行活动。势山先生这种气魄,不由得让人感受到赛鸽运动的自傲自尊是何等的壮烈。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该信息禁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