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的我,就已经详读过所有在日本可以得到的英美文献资料了。对于某某鸽舍的某某鸽种,从其飞行经历多少、双亲为何?到血统源流等资讯,都完整地记在我的脑子里。虽然在资料搜集方面绝不落人后,是我颇感自豪的一点,但是听到“狄尔巴”这个名字可是头一遭呢!
20世纪50年代前后,有一些以比利时和法国以外的外国人的观点所写成的书籍,亦即英美人士依自己的看法,定出了名为“世界五大血统”的等级标准。他们所称的“世界五大血统”是指法国的保罗,西翁(Paul Sion)(罗伯.西翁之父)、比利时的布利克斯博士、裘诺.司达沙、哈贝尼斯 (Havenith)还有鲁西安.波斯汀(Lucien Bastin)。当时的日本,对于世界鸽界所知有限,想知道哪些鸽舍有哪些鸽种,或是哪些鸽种较为活跃等信息都不容易得手。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找到一点点关于养鸽名人西翁、布利克斯博士和裘诺.司达沙等人的介绍,而哈贝尼斯和波斯汀其他人的讯息则是完全没有。
当时全国的养鸽人家大约有2000人~2500人,发行的脚环大约有12万~13万个,才20出头的我,可以算是刚脱离了信鸽研究的一年级新生而已。
青云之志与二战后的鸽界
人不能否定历史的存在。指引我入门的前辈有并河靖先生和关口龙雄先生,我受教于并河靖先生门下,而且秉持继续走名师相同的路线一事而自豪。但是在赛鸽活动的价值方面,不可讳言的是,名古屋的岩田孝七先生和岩田诚三先生兄弟们对我的影响比较大。
排除他们几个人的话,1960年以前的鸽界,就没有什么值得谈论的事情了。若是没有在他们的指点之下,接受赛鸽文化的洗礼,我绝对不可能一头栽入,潜心研究,当然更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了。年轻时代的我,就有一定要看遍世界所有名鸽的雄心壮志,而且有非得到最好的鸽子不可的野心。和关口先生、并河靖先生、岩田先生等人比起来,我年轻、有活力,而且没有家累羁绊的困扰,我觉得能够自由从事研究活动是一项很大的优势。
在鸽界里,有喜欢单打独斗的侠客,也有认为前辈都太过古板而将其全盘否定的新生代存在,基本上赛鸽是属于个人兴趣的范畴,要怎么想都是个人的自由,时代的确是不断地在进步,但是我们也别忘了,正因为有那些前辈们辛苦地披荆斩棘,才造就现在这番局面。我凭借个人的兴趣踏入鸽界至今已过40几个寒暑,但是我还是会很谦虚地承认,前述几位前辈对我的启发,带给我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影响我至深的前辈们,可以说是为今日鸽界奠定基础的先驱,和当时的情形相比,现在日本鸽界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论是竞赛规模,还是鸽质水准,都大大成长。但是我对诸位前辈们的评价,是在于他们引进名鸽的贡献,以及它们所缔造的优异成绩,实在值得推崇。关口先生的“小莉儿”(Li-Chan)(“总裁号”的直系血缘)在1962年羽幌国际赛鸽1000公里竞赛时得到总冠军,此外并河靖先生也接受关口先生的建议,将1957年引进的“摩利斯.狄尔巴”与英国波城全国(Pau Ground National)常胜鸽舍出身的“胜利者.罗宾逊”(Victor Robinson)配种,其子代60-40382在青森县三厩举行的800公里竞赛时也得到总冠军,那时也是1962年。该年5月份日本赛鸽协会在羽幌、稚内、濑棚、三厩、名濑等6个地方各办了一场全国性的比赛,而他们两个人的爱将就各得了一次总冠军。
他们两个人活跃战后鸽界的意义,是利用实际的成绩来证明。自欧洲直接输入的著名鸽种到底优秀到什么程度,这对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人来说,不啻为一记当头棒喝,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对“血统至上主义”深信不疑。
让自己的思绪在世界鸽类竞赛的黎明期里驰骋,不禁令人神往。
1910年比利时的国际爱鸽人协会成立,裘利斯.詹森(Jules Janssen)任首届会长,其他还有以竞飞专家闻名的亚历山大.韩森(Alexandre Hansenne)、雷尼叶.古鲁内(R.Gurnay)、布利克斯博士博士、法国的保罗.西翁、英国的罗刚和安德森博士还有其后,以个人的文笔丰采将赛鸽的乐趣推广至世界各地的柯林.奥斯曼等人,皆为伟大的先觉者,他们的努力被传承下来,才形成现今的赛鸽文化。
这些先觉者们,不单只是伟大的爱鸽人而已,他们还是优秀的知识份子。除了参与赛鸽活动之外,在其他的各种领域里也是极为活跃的先觉者们,为了将鸽类竞赛导入正轨,所以在鸽类竞赛创始之初,就下了一番苦心,终于使鸽类竞赛依照高远的理想来发展的,就像是起始于英国的赛马一样,因为是属于绅士、淑女们的运动,所以从服装到礼仪都受到许多的限制,而赛马活动也一直在这种严格的规范下发展。根据本人的分析,现在的比利时鸽界,已经不像草创时期的模样了,几乎没有一个养鸽人抱持以往那种高远豪迈的理想,我认为那是鸽类运动和赛鸽文化过度庶民化所造成的结果。
赛鸽文化的旗手
日本鸽界的发祥地是在近畿地区,二战前的赛鸽活动也被视为高尚的趣味。我在1955年加入大阪爱鸽协会,听那里的前辈细川英次郎先生说:鸽会的成员多半是船公司的老板,那些大老板们每次都会带著学徒一同乘人力车来,而鸽子就被关在笼子里,让学徒捧抱放在膝上,据说战前近畿地区的鸽类运动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休闲活动。
在比利时,鸽类竞赛也是以高阶层人士(High Grade)之休闲娱乐的形态逐渐发展起来的,从现在仍有皇家竞翔协会(Royal Flying Club)的存在一事,即可窥知一二,那是一个特殊阶级或精英份子们聚集的团体,在这个私人俱乐部里,会举办不同于一般的比赛,并且选出俱乐部内自己的冠军王,不仅派对活动十分盛行,会员们带来自己的爱鸽参加展示会(Exposition)的情形也十分地频繁。庶民也有庶民自己的活动,他们常聚集在市镇上的酒吧里,相互交流并且乐此不疲。
如今的欧洲社会仍有阶级之分,各位要先有这点认知,才有办法理解为何现状会发展至此,包含比利时在内,其他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虽然已经没有国王或王室的存在了,但是旧封建时代被授予爵位的贵族家庭,其地位仍然受到社会普遍地认同,得以维持尊严的贵族们,一如往常地热衷于鸽类竞赛。
在这里要附带一提的是,欧洲的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的王室对鸽类竞赛有很深的认识,也十分支持这项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透过军用鸽获取及时的情报,救出了许多无辜的人命,居功厥伟之故。在欧洲一般报纸也会刊登鸽类竞赛的相关消息,为了观看鸽赛而离开剧院,画廊转往赛场见习的普通人也络绎不绝,由举目可见的这番光景,可知鸽类竞赛已经深入民间各个角落了。
拜鸽类竞赛已经彻底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角落之赐,鸽类文化不断地发展,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将之视为先进国家并且自欧洲引进鸽子。
赛鸽文化的旗手
我曾经担任日本赛鸽协会的副会长,在协会成立40周年纪念的会刊专访上,我和关口龙雄、小野宏、并河靖等前后三届的会长交谈、请益,他们三位都抱持相同的理想,在自己的任内致力于将鸽类竞赛发展成绅士淑女们的活动。比利时的鸽类竞赛,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而鸽界的创始者也都已经作古了,所幸日本鸽界的创始人现在都还健在。 (注:小野先生于2000年逝世)
历史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但是文化却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我初访欧洲的时候,比利时鸽界的会员约有16万人之多,而现在则减少了一半左右,就我对欧洲鸽界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观察,我觉得比利时鸽界的状态前景堪忧。
邻近比利时的荷兰,近年来则是不断地成长,在1971年我初访荷兰的时候,圣维仙的规模只有 1万只左右,现在已经发展成5万只的规模了,在德国有10万个会员,而社会福祉每年编列5千万元的预算,由此可见鸽类竞赛的诉求,对社会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再回来看看日本,我觉得大家都太执著于竞赛的成败,想要称霸的倾向太过强烈了,其实竞赛活动的振兴是带动鸽界成长的方法之一,我没资格这么武断地评论,这种现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我总觉得,我们应该要在竞赛后的颁奖上多下点功夫,让其更多样化、更有创意,比如说依据竞赛场地的地形、年龄、性别差异来颁奖,或是一只鸽子有多项好成绩,则依照分数(Mark)制度个别颁奖,或是综观所有的面向做一个整合性的表扬等等。
比利时鸽界会员减少的现象,并不完全与日本鸽界无关,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鸽类竞赛发源时的崇高精神已经逐渐稀薄了。回归到原点……我们要不辱使命,以“当鸽类竞赛这项高尚趣味的旗手”自勉,并且时时不忘为再开发鸽类竞赛的历史和文化而努力。
欧洲与日本
“在日本有很多鸽舍,将种鸽和选手鸽关在一起,用同样的方法加以饲养,但是在比利时,种鸽和选手鸽有明确的区别,而选手鸽又被分成幼鸽、一岁鸽、寡居雌鸽或鳏夫制雄鸽,所以每间鸽舍至少会有4个巢房,将鸽子依照用途、年龄等差异加以区分之后,针对其不同特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个别管理
~大田诚彦
欧洲鸽界与日本
欧洲的社会型态,目前仍以皇家贵族为顶点的传统阶级社会是基础,而他们和一般老百姓的交际圈不同,连思考方式都有所出入。在这一回的内容里我要将欧洲和日本做一个比较,看看双方对鸽类竞赛活动的态度和具体的管理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我初次踏上欧洲的土地是在1968年刚满30岁的时候,而在这之前2年也就是1966年,专门报道鸽类消息的《赛鸽文摘》(Pigeon Digest)创刊了,附带一提日本鸽界初次自外国引进的鸽种是在巴塞罗纳国际赛(Barcelona International)获得第一名的“强曼”(Gamin),那时是1962年,小鸽子2岁,而我24岁。
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很积极地搜集所有当时可能到手的欧洲鸽界情报,到欧洲实地考察,则一方面让我验证所学是否为真,另一方面则是扩大了我做赛鸽文化研究的范围。
从1968年到现在,我往返欧洲不下30多次,我为了观察春、夏、秋、冬各个时期的变化,并且实际了解当地的爱鸽人士,如何改变管理方式,以适应季节的变化,我会选择不同的时期分别前往。因为只有在夏天去,才能看到夏季的竞赛和体会夏季特有的管理方式,冬天去也是基于相同的理由。为了进行研究,我有意识地启动全身上下所有的感觉机能,认真地在现场实习,这30多次的访欧之行,为我增添了数甲子的功力,也让我对自己的知识有绝不落人后的自信。
当今欧洲社会究竟有多少爱鸽人士热衷于赛鸽呢?根据我手边的资料(1991年意大利威罗纳 (Verona)国际爱鸽者连盟会议(FCl)的资料),在比利时有81368个鸽舍,在荷兰有52000个鸽舍,在德国有94000个鸽舍,在英国本土和爱尔兰地区共有88579个鸽舍,法国国土虽然广大但是只有27820个鸽舍,在卢森堡则只有区区百余个……如果只计算主要几个国家的话,养鸽人家大约有 35万人之谱,若是再加上被我排除在外的其他国家如西班牙、挪威、丹麦和东欧各国等则合计约为40万人。 (注:下方附200l南非奥林匹克大会登录各国会员人数)
国家/赛鸽人口 1995年 1999年
A. 比利时 67235 57496
B.荷 兰 43811 37596
C. 法 国 23800 21099
D.英 国 53948 48823
E.德 国 80079 71610
F.日 本 24654 20633
G.巴 西 2610 4417
H.克罗地亚 153 300
I.波 兰 36660 40407
J. 罗马尼亚 2897 3100
K.斯洛伐克 3650 3860
与此相对的日本又是什么情形呢?去年春季日本赛鸽协会主办的其中一场全国性地区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约有10035间鸽舍,合计145305只鸽子参加,平均每间鸽舍有14只鸽子代表参加,因为鸽舍的数量迭有消长,所以实际数值是很难掌的,根据推测资料显示,在我担任日本赛鸽协会副会长的时候,约有14000~15000间鸽舍,展望鸽界未来的愿景,我觉得正确掌握实际的数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欧洲人的偏好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提供我们日本人种鸽的几个国家,比如说比利时、荷兰、德国等这3个国家总共约有23万名爱鸽人士,但是特别要提出来说明的一点是欧洲鸽界人口并不包括日本普遍存在的“家族会员”。
接下来谈谈那些爱鸽人土,如何看待以及组织赛鸽这项活动。大部分的爱鸽人士会加入住处附近的俱乐部,并且在周六和周日举办当天回巢的短距离竞赛,其中以150公里到300公里程度的比赛居多,一季下来比赛场次可以累计到70余次,不过这只是区域性的休闲活动而已,各位一定也很想知道全国性的竞赛,或是国际性的竞赛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吧?
欧洲最具权威也最受人重视的是世界知名的巴塞罗纳(Barcelona)赛了,但是这个国际级竞赛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参与的“特别”竞赛,这可以由参加国别及其参加只数来推知,举例来说,1993年的巴塞罗纳国(BarcelonaInternational)有7个国家共计35195只鸽子参赛,但是英国、卢森堡、法国、捷克4个国家才分配不到5%的名额,主要的3个参加国的出赛者,就占了全体的96%,其中比利时的参赛者更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比利时鸽界的爱鸽人士约有8万多间鸽舍,就算平均一间鸽舍只推出二三只鸽子,也只有五六千间鸽舍有机会出赛。
◎比利时…………………………….14118只
◎荷兰……………………………….10576只
◎德国………………………………….6536只
比利时赛鸽协会在1989年发行了323万多个脚环,平均一间鸽舍消费40几个,而日本赛鸽协会每年登录120万个,以整数15000为鸽舍数量来计算的话,平均每间鸽舍养80几只鸽子,比利时的爱鸽人士,和日本的爱鸽人土,在鸽子的饲育管
理方面最大的不同点是“个别”管理还是“群体”管理,这和一间鸽舍养了多少只鸽子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本有很多鸽舍,将种鸽和选手鸽关在一起,用同样的方法加以饲养。但是在比利时,种鸽和选手鸽有明确的区别,而选手鸽又被分成幼鸽、一岁鸽、寡居雌鸽或鳏夫制雄鸽,所以每间鸽舍至少会有4个巢房,将鸽子依照用途、年龄等差异,加以区分之后,针对其不同特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个别管理
从12月份开始新的一年
现在按照每年的循环,来介绍比利时养鸽人家的作息。
比利时的赛鸽季节从4月开始,直到9月下旬,也有一些地区在10月中旬才结束。以1993年为例,其中长距离竞赛,由5月下旬的波治(Bourges)全国竞赛揭开序幕(1993年5月29日开始赛程),其后以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举行的波品纳国际竞赛(Perpignan International)做为结束(1993年8月7日开始赛程)幼鸽的全国竞赛从波治到布瑞福(Brive),和波品纳国际竞赛日程相同, (9月的第4个星期六结束)。因为希望鸽子们能在星期六或星期天回巢,所以长距离竞赛,通常会选在星期五或星期六放鸽。
比赛季节和赛鸽的生长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欧洲重视竞赛幼鸽智能发展,胜过其换羽过程的爱鸽者大有人在,他们会配合竞赛开始的时间,尽早培养,让智能成长发育比较好的幼鸽去参赛。
在比利时,脚环自1月1日起开始贩卖,为了让第一胎幼雏孵化的时间,能够配合得上脚环发行日,在12月前后就要为种鸽配对。比利时的冬天气温低、日照时间也短,可以称之为严寒,使用电暖器为爱鸽保暖的人不在少数。
生物就是这样,生理机能会受气温和日照时间长短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因为贺尔蒙分泌产生变化,所以活动也跟随产生变化,白昼短、气温低的冬天,不容易发情,不是适合生育幼雏的时期,为了让雌鸽在这段期间顺利受孕,有必要花点心思,让鸽舍里的温度升高一些。除了保暖之外,空气的流通也不得忽略,不是左右对流,而是上下对流,也就是让新鲜、干净的空气从下方流入,肮脏、污浊的空气从上方排出才可以,这点要特别留意。
假设12月1日进行配对,通常会在春季产卵,但是这样就太迟了,若是晚个10天,能在过了圣诞节之后的28号前后孵化的话,就刚好可以赶上1月1日脚环发行日了。幼雏第一次离巢的日子,也是随饲主个人喜好而异,但一般多在出生后 3~4周时,实施初次尝试,离巢的幼鸽会被单独养在一个地方,在照顾它们的同时,饲主会频繁地和它们做交流、沟通,刚离巢不久的幼鸽,会聚集在铺著稻草或麦杆的地板一角,相互依偎取暖,这相当于人类东倒西歪地学步时期,趁这个阶段对幼鸽的照顾,顺便实施将它们塑造成赛鸽的初步教育。
生物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颇大,从19世纪初,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发现一个由狼养大的少女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报告上说被牧师夫妇救出来的两姊妹,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狼叼走,并由狼加以抚养长大,所以她们现在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模一样,我们养赛鸽也是一样,会让它们的野性逐渐消失,这就是家鸽和野鸽最大的不同点,所以我们要饲养它、照顾它并且教育它成为赛鸽。
这种不假他人的教育训练,在幼鸽出生后三四个月的时候开始,有句俗话说“比利时人绝对不卖第一胎”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才繁殖出冬季受孕的赛鸽幼雏,怎么可能因为有人想买就唯唯诺诺地随便答应交易呢?到底是第一胎好呢,还是3~4月份春季受孕产下的鸽子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个人的偏好是室外温度摄氏25度以上,让人微微出汗的时候,受孕产下的鸽子因为6月以后日照时间变长,亲代对子鸽的照顾时间也比较长,能够给幼雏充分的关爱和照顾,幼雏应该会长得比较好。
鳏夫雄鸽的繁殖和训练
12月让种鸽交配,是为了让该批幼鸽成为当年的参赛鸽,与其相对应的鳏夫制雄鸽、选手鸽培育,则是配合竞赛开始的时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近年来被视为荷兰强棒威那得(Winjnands),让鸽子3月10日交配怀第一胎,等第二胎也产下之后,就将幼雏和雌鸽撤离,以“雌雄隔离”的方式饲养。
训练从怀第一胎,大约是3月20日之后就开始,但是也有人是在拿掉第二胎之后才开始,各有各的理由及根据。
5月开始赛鸽季,等8月份长距离竞赛结束之后,才让雌鸽育雏,这个时期受孕产下的鸽子,算是比较晚出生的,法语称之为“Tardif”,会在10月至11月的拍卖会上被竞标,以比利时为首的欧洲人认为,完全成熟的鸽子才适合肩负繁衍幼鸽的任务。在日本则似乎有年轻的鸽子比较好的普遍看法,特别是雌鸽。我个人则认为,不论是雄鸽还是雌鸽,至少都要满1岁以后,才可以用来繁衍下一代,虽然我认为年满3岁,换了3次羽毛的鸽子才能叫做完全成熟,特别是年轻的雌鸽,若是雌鸽母体本身都没有发育成熟,是很难孕育出健康的雏鸽的。
在欧洲几乎可说没有人用年轻的鸽子来繁殖,顶多是用鳏夫制雌鸽,搭配年轻的雄鸽而已,这种情况是在3月份才会发生,因为气温渐渐升高,比较不用担心母体因为产卵而造成不适。
除了种鸽的年龄之外,欧洲人也很重视气温对飞行所带来的影响,这点和日本人的观点相同,在 2月或者是天气仍然寒冷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考虑安排赛程的,在日本还有比较特殊的梅雨季,最快也要到5月下旬才迈入春季,因此也不得不提早开始的情形发生,再加上季节短,长距离会尽量掌握在1000公里至1100公里之内,原则上相同距离的竞赛,只办一次,所以形成了距离呈阶梯状不断升高的特殊竞赛方式,至于空中距离,是从二战后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改变过,大约有70%左右的爱鸽人士是以1000公里优胜为目标。
在欧洲姑且不论国际性的竞赛,其实大部分的爱鸽人士,偏好参加俱乐部,或是地方所办的中、短程比赛,喜欢300公里赛的人,在一季中可以参加好几回,近年来颇受人注目的詹森(Janssen)兄弟,就坚持只参加150公里至300公里的短程赛,虽然他们是因为詹森系的鸽子,被荷兰等国的鸽舍大量引进,而且屡创佳绩才让人特别注意的……。
之前谈过欧洲鸽界彻底实施“个体管理”的情形,也提到只纳入鳏夫制成鸽的鸽舍管理、育种、专门培养幼鸽并指导其参赛的管理……等等。参加的比赛项目可以依照个人的喜好加以选择。
在日本把成鸽和幼鸽养在一起的鸽舍很多,有些甚至连种鸽都混在同一鸽舍里。在比赛类型方面喜欢让一大群鸽子在长距离战场上一决胜负的爱鸽人士有十之八九,虽然大多数的人都能享受400公里至700公里当日赛的乐趣,但是事实上,他们最终的心愿,还是能够在10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赛中一争高下吧!要想在这种日本型的竞赛中层露头角,就必须有历史辉煌、足以傲人的血统背景,和本身参与长距离赛的实绩。虽然适合长距离赛的鸽子,在短距离赛中也可能会有优秀的成绩,但是擅长短距离的鸽子,或是受血统制限,只适合飞短距离的鸽子,就很难在长距离赛中有所表现了,生出世界冠军,或是优秀活跃鸽子的血统,多半是对长距离竞赛比较拿手的血统,再不然就是像“詹森”系那种有特异性的血统吧!
我将鸽类竞赛活动视为国际性的嗜好,我想要发掘通行世界的鸽子和其血统,并为了获得它们而努力,所以才会多次往返欧洲,例如我所发现并且于1974年引进日本的“马克.罗森斯”、1975年的“汤姆.彼得斯”、1977年的“布拉克豪斯”(Marcel Braakhuis)等等,不仅活跃于日本,更活跃于世界各地。这些帮助我达成心愿的优秀血统,让我感到很自豪,和世界各地的爱鸽人士有共通的话题,彼此交流是我极大的乐趣,而塞满我脑袋的题目就是血统。
狄尔巴系的起源
现在我们要来谈谈形成国际鸽界竞翔主流的各种比利时典型鸽系大田成彦先生要将其长年研究世界名系的起源、特征、后继者等相关知识所导出的血统论,毫不保留地公布于世,接下来就以“摩利斯.狄尔巴”为开场。
和“狄尔巴”系的相遇
京都的并河靖先生于1959年引进4羽“摩利斯.狄尔巴”(Maurice Delbar)幼鸽,其始末如第三回内容所述,在此不再重复。1958年去东京,拜访代表日本出席国际鸽联会议(FCI)的关口龙雄先生时,就从他那里听说当时比利时最活跃的鸽种即为“摩利斯.狄尔巴”。
我初次拜访并河靖先生的鸽舍,亲眼看到“摩利斯.狄尔巴”的时候,就理解为什么它是全比利时最活跃的鸽种了,我恳请他将“巴龙” (Ecaille)的子代“巴龙之星”(Ballon Star)(注1)和与“艾卡耶14号”(Ekaie No.14)同出一母的“朋布鲁3世”(Bonne Bleue Ⅲ)让给我。这两只是我最早拥有的比利时进口鸽,当时对我来说是最高档的鸽子了,我认为它们也是日本“摩利斯.狄尔巴”系,冠军鸽辈出的开山始祖。
1968年初,访欧洲比利时,其后亦往返欧洲各地30余次,现在更获得为数不少的资料,使我的研究内容更为充实,然而在当时的日本鸽界,虽然可以想办法将西翁(Sion)、布利克斯博士(Dr. Bficoux)、裘诺.司达沙(Guillaume Stassart)的资料弄到手,但是关于摩利斯.狄尔巴的资料或情报,可以说几乎是完全没有,而比利时鸽界也没什么解说较早血统的书籍,所以资讯很难取得。
比利时的赛鸽,在19世纪初试啼声,可以确定此项活动在19世纪中、后期变得十分兴盛,但是历史这种东西,若是没有被明确记录和妥善保管,或是没有随出版刊物公开发表的话,是不会被公认的。比利时鸽界的文献内容都是后来才被人们整理出来的。
比利时赛鸽协会自1920年才开始发行脚环,在此之前也有许多有名的爱鸽人士和缔造佳绩的名鸽,可是这些传闻中的优秀的名鸽,只不过是人们口耳相传罢了,如果将其称为确凿的资料,不免太暧昧了点。
认清源流是我们研究现今的比利时鸽及其血统的重要功课,只可惜近代关于比利时鸽的起源,仍有模模糊糊不可考的谜团,因为没有脚环,而无法确定鸽子的身份,而赛鸽品种改良的过程,也没有留下完整的相关记录,所以资料的收集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为今日赛鸽奠立基础,而令人永不忘怀的爱鸽人士除了尤连(Mr.Ulens)之外,还有卡尔.伟奇(Karel Wegge)、维克曼(Vekemans)、方辛坚(Vanschingen),及亚历山大.韩森(Alexander Hansenne)等人,他们都是19世纪中期的人士,其中我看过卡尔.伟奇先生的照片,他是对于近代比利时鸽的品种改良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
关于他的事迹,在英国爱鸽人士兼优秀的研究家安德森博士(Dr.Anderson)的著作中可以找到,“采用极近亲交配以求维持血统固定”这段叙述很令人费解,究竟他选用什么血统的鸽子做配种之后并又培育出什么样的冠军鸽,则有诸多不明之处,这是十分可惜的地方。
鸽子血统这种东西,一定要靠育种者自己清楚详细地记录留下正确的书面资料才行。
黎明期的比利时,主要爱鸽人士“摩利斯.狄尔巴”,在今日世界鸽界成为赛绩卓著的鸽系名称,本页上方即为以此系为基础,而形成的血统关系意示图。
在这个简化过的关系图上,看不出来爱鸽人士们如何交流,也看不出来这些鸽子是哪些鸽种混血所产生的后代。
比利时国内能活用“伟奇”(Wegge)系的爱鸽人士,要属构成法语圈布鲁塞尔(Brussels)地方鸽舍的裘诺.司达沙、住在久里蒙(Jolimon) (布鲁塞尔南方约30公里处)的布利克斯博士和他的弟子埃鲁涅斯特.刁雷(Ernest Duray),我认为他们三人是“布鲁塞尔型”(Brussels Type)代表鸽舍的创始人。
西部荷语区有凡德.威尔德、卡特利斯兄弟、万达易速步、波斯汀、奥斯卡.戴扶连特(Oscar Devriendt)等人,将此血统善加运用。
从这张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利时爱鸽人士的血统关系图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看出“摩利斯.狄尔巴”比布利克斯博士年轻24、25岁,大致与埃鲁涅斯特.刁雷和托里木里 Vandevelde)等人为同一世代。
它的起源
关于摩利斯.狄尔巴先生,根据我至今的研究结果所示,它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孕育出最多优秀鸽子的鸽系。摩利斯和他的父亲奥斯卡(Oscar)一起建立鸽舍,自1910年起开始参与赛鸽。
在我的记忆里,摩利斯生于1900年,以80多岁高龄辞世,文献上关于狄尔巴鸽舍血统形成的记载就是从1920年脚环发行之后才开始的。
成为那个时代基础的是狄.普力达(DePreter)鸽舍的鸽子。在摩利斯.狄尔巴生前,我曾向他请教有关狄.普力达鸽舍的事情,可惜无法判断它们是以什么血统为基础的,他也间接地导入“布利克斯”系的鸽子。
附带说明现在的狄尔巴鸽舍是由摩利斯.狄尔巴先生的儿子摩利斯二世(MauriceⅡ,通称为米奇Micky)来继承,他承袭其父的衣钵,但是在屋顶内侧的设置与上一代的建构不同。
(待续)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