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赛鸽文化》
国际爱鸽家日本大田诚彦先生自19岁起,对赛鸽之形质改良发生浓厚兴趣并进行研究,至今已45载。大田先生不计心血与金钱,苦心搜集研究赛鸽起源与发展资料,在国际间奠定大师级的崇高地位。大田诚彦先生赞赏《科学养鸽》杂志矢志推动赛鸽新文化的定位与努力,并将他发表在日本《爱鸽之友》、《2001世界赛鸽文化》等书的系列文章全权委托《科学养鸽》与《赛鸽运动》联合翻译出版简、繁体字中文版。此举不仅是中国读者的福音,亦在白本及东亚鸽界引起极大的关注。《科学养鸽》将精彩内容加以整理,陆续刊载于本刊,以飧读者!
国际爱鸽家大田诚彦简介:
1955年起参与赛鸽现任国际爱鸽家(F.C.I)联盟理事日本赛鸽协会前副会长担任旧近畿联盟联盟长引进欧洲冠军种鸽如:1962年引进1960年巴塞罗纳(Barcelona)冠军鸽“强曼”(Gamin) 1965年引进1962年及1963年巴塞罗纳(Barcelona)两届冠军鸽“缪尼耶”(Meunier)研究欧洲鸽界至今不辍大田诚彦导人世界名鸽代表历 1962年~2001年导人巴塞罗纳国际赛综合冠军名鸽6羽导入圣维仙国际赛荷兰综合冠军名鸽6羽导入圣维仙国际赛比利时综合冠军2回名鸽导人达克斯国际赛荷兰综合冠军名鸽“STALEN”(布拉克豪斯)导人达克斯国际赛荷兰综合名鸽“CARISMA”3羽
大田诚彦鸽舍大事纪
1955年 17岁购人一对附有血统书之赛鸽,同时加入日本赛鸽协会。
1957年 对赛鸽之形质改良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
1958年高松宫杯鸽赛、长崎一大阪间600公里全大阪地区总合冠军、五岛列岛亲良尾间700公里当日总合5名。
1959年五岛列岛奈良尾间700公里总理大臣赏鸽赛当日全国总合2名、长崎600公里鸽赛全大阪地区总合2名。
1960年 大阪国际委托鸽社五岛列岛奈良尾700公里3名。
1971年欧洲巴塞罗纳国际参加7384只中第二日成功归返77只(当日无归返)之困难赛中,大田鸽舍作出鸽委托在蒙南鸽社参加比赛成功归返,比赛继续竞翔9天。
1975年 近畿地区区赛、3941只中综合3名、12名 42名。
1976年 近畿地区区赛4027只中综合25名。
1977年近畿地区区赛、3282只中当日归还74只困难度、指定鸽总合17名、与爱鸠之友社、宫泽和男先生相对插组赛得胜。
1978年 近畿地区区赛4168只中当日只归还87只之困难赛中得总合 9名、13名、21名、22名、49名、50名(当日6只入赏)近畿皇冠赛、600公里、1404只中当日只归返8只之困难赛中总合2名、指定鸽1名。
1978年 近畿分间、幼鸽赛总合16名。国际委托鸽舍当岁鸽菊花赏 706公里总合冠军。
1979年近畿追分700公里幼鸽赛1286只中,总合2名。本次比赛鸽舍较近30公里,近 GR大地区比赛、1000公里、1189只中总合4名系同一鸽近近畿试探赛总合2名
1980年近畿地区赛4537只中总合28名近皇家杯赛303只中总合8名近畿600公里银花赛887只总合3名。
1981年 近畿追分幼鸽赛700公里、1016只中总合3名。
1985年 近畿追分幼鸽赛700公里、1263只中总合3名。
1986年西日本石赛800公里近畿总合4名、10名,近畿皇家赛总合7名。
1987年 近畿地区赛9426只中总合2名。
1989年 平成元年。
1990年 近畿寿都间1000公里总合9名。
1991年 大阪浪速连合会单独赛大阪??长万部间1000公里冠军。
1998年 长万部GP1000公里近畿联盟2名。
1999年日本赛鸽协会国际委托鸽舍日本416公里幼鸽赛冠军,参加716只,当日只归返205只之难翔赛程,分速1153米,领先2名5分钟之完美优胜。大田诚彦鸽舍之詹森系、世界名鸽路易之孙鸽,在日本最大500公里幼鸽赛,参加12000只中获总冠军(领先2名7米)。
赛鸽的兴起
“因为自己的感性和知识所驱使,我对于鸽子、鸽舍和养鸽者都有所理解。提到对欧洲鸽的了解有多深,我会说我本人亲身造访赛鸽诸先进国,掌握鸽子的特征和饲育方法,并且实地考查巴赛罗纳(Bacelona)的放鸽活动。为了更加了解养鸽人、名鸽和名鸽的血统来源,我把“动员自己全身的细胞”视为最重要的工夫,至今仍奉行不渝。为了验证自己所想是否正确,我甚至愿意亲自跑到天涯海角。
在西海岸的港都比鲁巴欧(Birubaou)(距离布留塞鲁(Buryosalru)大约1020公里)等地举办的竞赛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即使过了7~8年,当时英勇的赛鸽持续飞翔的事还是不为人们所遗忘。根据我个人的推算,一年之间大概持续飞翔了3000~4000公里。在记录那些参赛鸽的同时,像教面相学一般巨细靡遗地说明各种鸽子的特征,也是让我觉得趣味盎然的原因之一。
因为比利时在1910年才设立国际协会,所以前述的韩森鸽并没有被套上脚环,为了找出分辨鸽种的特定方法,我个人以为有必要将它们的特征加以翔实记载。
就我个人对世界赛鸽的所知而言,大部分赛鸽的血统,并不如纯种的赛马(Thoroughberd)一样受到人类严格管制,也就是说, “种”对赛鸽来说是没有明确定义的分类标准。借助血统书来看现代赛鸽的实状,即使是冠军鸽的后代或冠军鸽与其他鸽子交配所产下的后代,都和动物学所称的“种”大异其趣,只能依性能本位称之为“”罢了。
虽然说“比利时4个地区改良出来的赛鸽是构成现代世界鸽界起点”这件事是不争的事实,我在这本书里也仅以“型”(Type)这个保守的字眼来叙述。
其次是,现在鸽界常将“系统”和“血统”这两个词混用,我将在书中的其他章节中,把以比利时为中心的冠军鸽所生,带有冠军鸽血液的鸽子做详尽的说明。
观察赛鸽的“基准”
我刚开始饲养赛鸽的时候,拜读了京都并河靖先生在阅读安德森博士(DoctorAnderson)、柯林,欧斯曼(ColinOsman)、朗古斯顿(Rangstone)等英国知识分子兼爱鸽人士的大作后,发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鸽报《普鸽》和战后才创刊的《爱鸽之友》上的文章。在当时,与赛鸽相关的文献极度稀少,他的作品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我贪婪地吸收并河靖先生等专家的研究精华,并以此做为自己开始研究赛鸽的初步,现在我将“视觉”、 “触感”和“翔速”(成绩)这三项视为认识赛鸽的重要基准,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必须设定一个鉴定和研究的基准,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标准,姑且称之为我个人的流派吧!
因为自己的感性和知识所驱使,我对于鸽子、鸽舍和养鸽者都有所理解。提到对欧洲鸽的了解有多深,我会说我本人亲身造访赛鸽诸先进国,掌握鸽子的特征和饲育方法,并且实地考查巴塞罗纳 (Bacelona)的放鸽活动,虽然这是1968年的事了。为了更加了解养鸽人、名鸽和名鸽的血统来源,我把“动员自己全身的细胞”视为最重要的工夫,至今仍奉行不渝。为了验证自己所想是否正确,我甚至愿意亲自跑到天涯海角。
访问不乏被称为目光锐利的识鸽专家,但若听到他们说“这只鸽子的目光清澈一定可以飞得很快”这种凭经验所下的结论时,我并不会百分之百的赞成。毕竟全心投入的初学者得到好成绩,而所谓的识途老马惨吃败仗的比赛也时有所闻,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什么稳胜不败的计策,鸽舍全体的总合能力才是致胜的关键。名盛一时的爱鸽人,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消失不见的例子也很多,这就是“很难永远断定鸽子的性能并且总是获得好成绩”的最好证明。
把鸽子握在手中观察,是为了通过看它的健康情形来分辨它的系源出处,并了解它是在何种环境下生活,也就是为了审视其管理状况所做的动作。这个过程要运用前述三项认识赛鸽的重要基准,整合分析之后才能对鸽子定出评价,若是要追根寻源的话,就必须参考数据资料了。
在观察鸽子的时候,“偏好”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力,喜欢长距离赛鸽的人,看到短距离的赛鸽时,不管短距离的赛鸽曾经缔造过多少辉煌记录,都无法获得青睐,毕竟人总是难以跨越个人“偏好”的藩篱。
饲养赛鸽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在鸽类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也因为想要在鸽类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所以才会对鸽子做特别的捡选。但是爱鸽人都由爱护赛鸽本身的质朴心态为出发点,并且有想更深入了解赛鸽的研究心是不容质疑的。
到目前为止,我看过为数不少的鸽子,也和许多爱鸽人士见过面,所以我坚信真正优秀的鸽子没有自家他家的分别,明确的血统才是评价的依据。不是我在自夸,所有的养鸽人当中没有第二个人像我这样,亲手抓过这么多世界各地的冠军鸽,这是令我颇感自豪的事。我将毕生研究鸽子所得的知识片段连贯起来记载在书中,并且尽可能地做到正确的传承。深切地期盼能够透过本书来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经验和所学,为发扬亚洲地区的赛鸽文化尽一己棉薄之力。
赛鸽的鉴定及海外研究
因为我长年从事引进冠军鸽的实战经验丰富,所以有关好鸽评鉴的询问从四面八方而来。我个人认为:多抓有活力的好鸽并加以饲养、研究是培养自己判断技巧的必经之路。至于评价基准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讲究是否含有特定的色素(观其眼睛的颜色),有人则非完全符合基本水准的鸽不爱;而我个人则认为:色素是血统源流的一项表征,但是真要期望有好成绩的话,应该抱有成绩至上的理念来面对每一场比赛,而不是拘泥于它的眼睛里有什么色素。
什么叫做鸽子的鉴定?广泛研究世界鸽界的历史,同时透过引进多种冠军鸽的机会亲自鉴定的奥索德奇西(Orthodoxy)做了如下的阐述:不要拘泥在鸽子的外观和姿态,要有鉴定鸽体各个器官的眼光,以及判别其血统背景的总合能力才行。先进诸国仰赖海外的研究书籍展开赛鸽运动的研究,在广大的范围内进展的先锋,是放眼世界鸽界赛鸽文化的第二弹!
何为选鸽的标准
我根据长年以来累积的经验,将鉴定赛鸽的秘绩的赛鸽,至少需具备以下3种条件:
第一是它的健康状况,第二是它的血统背景,这两项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其次才是鸽体本身整体的平衡度。而构成第三个条件的要素又分为以下五项--
A.优质的骨架。
B.轻盈的躯体。
C.左右平衡且柔软的主翼。
D.结实紧缩的腹部。
E.聪明灵活。
除了鸽体外观之外,其他尚有体型大小、适合飞长途、中程、还是短距离、重心低还是高、肌肉僵硬还是柔软等许多要素可供考量。鸽子固有的特征多半受限于其血统背景,想要断定它是否能被培养成优秀的赛鸽,就要看它的血液中是否具备成为赛鸽的因子。
一般来说,鸽子最美的立姿是从头部到尾翼先端呈45度角,在品评会上也是以这种姿态为审美标准,相较之下呈90度角的姿态比较像是立正的站姿,若是从头部到尾翼先端所夹角度之馀角呈45度角则是过于前倾了。所谓的45度角也只不过是人类“审美”的观点罢了,这和赛鸽的性能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姿态优美的鸽子不见得适合用来比赛。总而言之,如果要以外观来评断它是不是成为优秀赛鸽的材料,光是符合一项评判标准也未免过牵强了些。
大部分的爱鸽人士抓鸽子观察的时候,都会打开它们的翅膀,至于为什么要打开它们的翅膀,每个人都会有他们自己想观察的重点。我拉开它们的右翼之后,一定会再拉开它们的左翼,因为我要知到左右两边的主翼开合状况是否相同,而其整体筋肉和开合方式是否利落不产生阻力。左右两边的翅膀都拉开来检视的话,自然可以立刻察觉主翼是否有缺陷。对各方面都做观察是不二法门,虽然有很多人依据体型外貌来判断鸽子的平衡度,但是我会以内部,也就是身体的各个组织或器官来评量,例如由血液来看它经过饲料喂食所摄取的营养,由肺吸入的氧气如何运送来看细胞的活动等等。要维持健康的鸽体就不能没有健康的血管和循环系统,我认为要做到这种地步才叫做真正地在观察鸽子。
追求理想的困难度
先前说过,爱鸽人也有其自身特别的“偏好”,而这种“偏好”的藩篙是一个难以跨越的碍。赛鸽是基于趣味,而且只有在爱鸽人士强烈的嗜好范畴内才得以成立。有人用实绩主义做为选鸽的立场,同样的也有人不在乎性能方面的劣势,选择让自己喜欢的类型的鸽子参赛。
例如,路易威登使用化学纤维制成的手提包轻便耐用,近几年来获得许多人的爱用,但是有一次,我到英国的登喜来门市去问售货员:有没有像路易威登卖的那种手提包时,他回答我说:“那种用塑胶做的东西,我们不认为那能够称做手提包”。我觉得赛鸽也可以套用登喜来的思考模式:因兴趣所导致的特殊倾向是难以拔除的。我个人不会受“流行”(Fashion)所左右,选鸽或是引进新品种的鸽子与否,都是以它能飞多远多快这类“数字”资料为第一基准。排除容貌不论,我相信品评会对于理想的鸽体有一套标准规范。话说回来,不管多么符合理想的标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会有一些距离的。
1976年的时候,我将比利时汤姆.彼得斯 (Thomas Peeters)饲养的雄“艾里威凯”(Aile Vainqueur)(1973年暨1975年圣维仙(St.Vincent)第1名)和荷兰人彪龙(Buuron)养的雌“尤里安娜”(Juliana)(1973年达克斯(Dax)第6名,1974年圣维仙第1名)这两只超级优胜鸽配成一对。虽然这对冠军配对的直属后代都飞得不错,但我总觉得它们的体型还称不上完美。总而言之,用品评会所定的标准规范来看这些子代鸽,还是会有让人不能接受的时候。尽管亲代的飞行经历和身体状况都达到了我认为理想的标准,它们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组合,但是它们所生的子代在体型方面不够令人激赏。我深刻地感受到,优秀鸽的选定引进和交配这两项有必要加以明确地区别,并且确实贯彻。
现在我在配种的时候,会以健康状况为前提,循环器官(心脏)、消化器官、气管等每个部分都很健康是第一要务;其次,我会以体型上的特征为配对的依据。以往的经验让我比较不愿为骨头太硬的鸽于、肌肉太软的鸽子或适合长距离飞行的鸽子彼此交配;关于眼睛的颜色,一般人总以为应该避免眼睛颜色相同的配成一对,但是我个人的结论则是不会有影响。接下来要谈的是交配上的注意事项就体型方面来看,我觉得要培养出接近标准规范的鸽子,就要考察它骨骼构成的大小和肉质及重量,我还会一边参考世界各地成功的例子,一边探求更新的组合方式。关于血统上的问题,将在书中的其他章节做详尽的说明。
将我所做的配种方式说得具体明白一点,就是将龙骨高的配龙骨低的,适合长距离飞行的配适合短距离飞行的,脖子长且有阳刚味的配标准型的……等等,以尽量求取中庸为目标。但也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融合两者的特色,有时也会出现和亲代其中一只体型相似的子代,例如:原本希望能够改良冠军鸽的长脖子才将其与另一只短脖子的配对,但是还是会生出长脖子的子代。
其实对那只冠军鸽来说,长脖子正是它的特色,生出长脖子的子代应该算是正确的结果才对,为了修正这项特征求取中庸,正是所谓“偏好”的表现。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因为赛鸽与血统中的近亲交配的几率非常低,不似纯种赛马般,遗传特色容易因近亲交配而被固定。
事实上,在比利时几乎没有人认为非得固定单一的血统不可,偶有鸽舍例外地进行近亲交配,因此而生出更佳的子代也不是没有的事。20年前首次引进日本的彼得斯(Peeters)也是,他鸽舍里养的鸽子到现在还流着“戈登.葛力兹”(Gouden Grijze)的血液,大约同时期引进的“马克.罗森斯”(Marc Roosens)也是,持续以“富流”(Foreu)或“525”为基础繁衍子鸽。
以范内(Vanhee)为代表的许多比利时鸽舍,在培养参赛团队时也不重视其鸽群体型的固定化。结果因为“彼得斯”和“马克.罗森斯”的体型固定,可以想像鸽子体型的大致情形,其他的鸽舍则很难预测。最近几年日本鸽界中很引人注意的“艾力克.林伯格”(Erik Limburg),也是从不同的地方引进鸽子而屡创佳绩。
像“彼得斯”和“罗森斯”这种鸽舍,有一位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比利时籍大师叫做安德烈.凡布利安娜(Andre Vanbruene),他以一只鸽子为基础,以其血脉为出处,生出了战后的代表鸽“泰山”(Tarzan) (1953年圣巴斯强赛第1名,当天仅此一只归巢)和“老牛”(Stier) (布鲁 (Blue)、幼牛(Taureau)赛以及51年波城(Pau)赛第1名,当天仅此一只归巢)。拿这种鸽舍和范内(Vanhee)、林伯格等鸽舍互相比较评价是个人的自由。长年近亲交配的结果,鸽子的型态大体上已经被固定住了,实际上詹森(Janssen)系的鸽体大小还是有差别的。因为这又牵涉到个人的喜好,所以我觉得无法做一个一视同仁的评价。
关于日本所做的海外研究
我将在此文中阐述经由亲眼实见所得的研究结论。
我也想仔细记述各种血统或鸽舍的相关情形。在战前战后这段时间内,日本鸽界对海外鸽界作了些许的研究(介绍外国的血统、饲育法和竞赛等),历史上有记载,当时以英国的赛鸽专家兼冠军鸽收集家罗刚(J.W.Logan)、安德森博士 (Doctor Anderson)、柯林.奥斯曼(Collins Osman),还有美国的查尔斯.海斯曼(Charls Haizman)等人的著书为基础。
这段时间的研究家首推东京的关口龙雄先生和京都的并河靖先生,他们不仅是鸽界的先驱,也让我学了很多有益的知识。我曾经在赛鸽文摘上看到并河靖先生发表的文章,那是他在读了英国书籍之后,加上依自己的观点所做的修正意见才发表的研究。由这点可以判断出:在资料缺乏的这段时间,日本鸽界的爱鸽人士多半是透过英国人或是美国人的眼睛来看世界的。这和“英国人有将各种研究集结成书的传统”,以及“英国和日本在地理上同属岛国,故竞赛条件相似”两项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英国的大规模竞赛是在南方的法国放鸽,所以鸽子必须横渡多佛海峡之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家。英国有名的爱鸽人罗刚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自比利时引进了多种优胜鸽种(1927年退休拍卖),但多为能对抗恶劣天候或是类似血统的鸽子。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想要适应英国固有的天气型态,并且完成横渡多佛海峡这种不可能的任务,就不得不选用能对抗恶劣天候的鸽种。
晚罗刚上世纪30~40年代的后起者安德森自1905年开始饲育赛鸽,并且向当时名望颇高的裘利斯.詹森(Jules Janssen) (KBDB首任会长)、诺.司塔沙(Guillaume Starssart)、亚瑟.布利克斯博士(Anhur Bricoux)、和法国的罗拔.西翁(Robert Sion)等人购买历届的冠军鸽带回苏格兰曾经任职于安德森鸽舍经理人的马可鲁宾(Macalpin)所培育出的名血鸽种,因为在巴塞罗纳1000海里竞赛时飞了1600公里的好成绩而被命名为“巴塞罗纳灰”(Barcelona Blue)和“巴塞罗纳号”(Barcelona Triamph),可以说是名鸽辈出。
英国的罗刚也好,安德森也好,他们的共通点就是“实绩主义”至上,他们都认为没有血统良好的优秀鸽子,就没办法培育出更多的优秀鸽子。这种龙生龙凤生凤的方法论,也是随并河靖先生的著作流人日本,并且进而广为流传,然而在当时,日本鸽界并没有人开始引进罗刚或安德森系的冠军鸽。基于以上原因我想亲自尝试看看,于是就在 1962年开始引进“强曼”(Gamin)(1960年巴塞罗纳赛(Barcelona)第一名),接下来于]965年引进“缪尼耶”(Meunier)(1962年及1963年巴塞罗纳(Barcelona)赛连续2届第一名),至今仍陆续导人多种冠军鸽,不分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它们总能有亮丽杰出的表现。
安德森引进不同鸽种的时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时比利时的鸽界正逐步向黄金时代迈进,其后便陆续有知名的冠军鸽种诞生,各种有关赛鸽的技术也都被广泛地研究而大有进展,其中法语所说的“systeme de Veuvage”和荷兰话所说的”Weduwnaarschap”(只有雄鸽)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饲养法。若是问到为什么会形成现在日本的“w制”(Widowwood System)所表现的飞行方式,我想应该是因为奖金制度的导入,使竞争更加白热化的缘故,研究如何才能有效率地让身体随时保持良好状态,便成为刻不容缓的功课。
寻求不能不知的真实姿态
我年轻时代几乎都是靠参阅英美的文献资料,也可以说是透过英美爱鸽人士的眼睛来了解欧洲鸽界动态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书籍或介绍都是以名鸽血统的解说和记录为中心,几乎完全没有谈到比赛方式,也没有以比利时为首的欧洲地区气候条件和风土情况的相关内容。那时的确是不易取得饲料、副食品、管理方法等比较“高难度”(Hard)的赛鸽相关知识的年代。
仅管现在距离当时已有一段时日,目前的鸽界还是有不少偏见和妄说存在,例如:“比利时和荷兰的鸽子都比较晚熟”之类的话就是天大的误解。以前提过“罗森斯”(Roosens)有极早熟的优点,但如我所见的,它们在日本也有极好的表现。另外欧洲赛鸽季节早上6时左右日出,下午10时左右日落,每天日照时间约16小时,但截止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极少部分的爱鸽人注意到这个事实。
甚至有很多爱鸽人到现在还不知道,在日本和欧洲这两个地方的鸽子,在经由饲料和饮水等副食品带进体内的营养成分方面可是有极大的差异呢!
因为我长年从事引进冠军鸽的实际经验丰富,所以有关好鸽评鉴的询问从四面八方而来。我个人认为:多抓有活力的好鸽并加以饲养、研究,是培养自己判断技巧的必经之路。至于评价基准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讲究是否含有特定的色素(观其眼睛的颜色),有人则非完全符合基本水准的鸽不爱,而我个人则认为:色素是血统源流的一项表征,但是真要期望有好成绩的话,应该抱持成绩至上的理念来面对每一场比赛,而不是拘泥于它的眼睛里有什么色素。
我在1968年初访欧洲的时候就有了这种信念,而后带着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亲自走访欧洲各地,从事世界名鸽系的研究,现在我将自己亲眼实见所得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二战后海外鸽赛的研究
将电脑的软件和硬件概念移用到鸽类竞赛上做说明,鸽舍饲料和训练方法等可以模仿的部分相当于“机械”与其相对的性能,有如“硬件”;而鸽子的血统和配种技术则可被比拟成电脑的中枢神经,有如“软件”。因为养鸽人的兴趣,而陆续不断地有多种冠军鸽被引进并加以饲育,但是我个人深切地体认到,真正最棘手的而且又是最重要的,还是刚才所提到的“软件”,也就是种鸽的选择和交配。
~大田诚彦
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人人怀抱远大梦想的时代,并河靖、关口龙雄以及已故的岩田孝七先生等人,都对日本鸽界有所启发,让战后的日本鸽界彷佛进入了青春期一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我要以接受鸽类竞赛文化洗礼的先锋为原点,并以此观点,将日本国内外的历史变迁讲清楚、说明白。
海外鸽界的研究及其方法
鸽类竞赛发源于比利时,其后逐渐流传至世界各地,配合该国当地的情况而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竞赛制度(Race System)、饲养方式、以及鸽子的评价基准等,在融合了社会现状和国情之后才各自发展成目前的形态。
1968年的时候,我为了学习鸽类竞赛的相关事情而亲自走访欧洲,算一算也已经过了30几个年头了。当时的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要知道有关鸽界的消息,就像要抓住天上的云朵一样难。但是我早已经打定主意,要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欧洲,并且潜心研究欧洲鸽界发展的情形。所以我是怀抱笃定的心情搭上飞机前往欧洲的。想要全盘了解,当然得下一番功夫,此外我认为好奇心、创造力、和敏感度也是不能少的。鸽子是不分本土、还是国外引进的,都要亲手抓来仔细端详。同时也没有忽略取得各种相关资料的重要性。总之,我就是尽可能地为充实自己鸽类血统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努力。
像鸽舍这种东西多半可以借助模仿来学习,只要量好尺寸,画好设计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轻易地盖出欧洲风味的鸽舍。饲料更不是问题,只要知道营养成分的比例,谁都可以调配出来,但是血统和性能的研究就没这么简单了。
这个问题,可以用电脑界的术语“硬件”和“软件”这个概念来做说明,诚如各位所知,电脑必须在“机械本体”完整而且趋动此机械本体运作的“趋动程式及作业系统”同时存在的状况下,才能顺利运作。和机械相关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硬件”,而像作业系统或趋动程式,这种看不见形体的东西,我们将其称为“软件”。
将电脑的软件和硬件概念移用到鸽类竞赛上做说明,鸽舍饲料和训练方法等可以模仿的部分相当于“机械”与其相对的性能,有如“硬件”;而鸽子的血统和配种技术则可被比拟成电脑的中枢神经,有如“软件”。因为养鸽人的兴趣,而陆续不断地有多种冠军鸽被引进并加以饲育,但是我个人深切地体认到,真正最棘手的而且又是最重要的,还是刚才所提到的“软件”,也就是种鸽的选择和交配。
1957年时,我跟随当时鸽界前辈并河靖先生学习,他是一位相当好的老师,对我来说他就像是初恋情人一样,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师。京都出身的并河先生,有很丰富的知识,对于鸽子的血统和其他各方面的事情罕有不知道的。他不仅是二战后海外鸽界研究的先趋,也是专家。对于当时还年轻的我来说,是踏入鸽界向前看齐的目标。我去并河靖先生在京都的住所拜访时,也学了很多和血统以及血统特性有关的事物,依随研究的持续进行,我的知识也不断地扩充。但是我认为实际去欧洲取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我想去那里看当地人养鸽的情形,顺便进行意见的交流。
讲到实际去欧洲观察,并带动二战后日本鸽界发展的人,一定不能忘记关口龙雄先生和已故的岩田孝七先生。关口先生是日本赛鸽协会的会长,曾经于1957年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鸽协联盟会议(FCl),还一一拜访来自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等地的著名爱鸽人士。我第一次拜会关口先生,当面向他请教是在1958年,我刚满20岁的时候,关口先生因为引进当时法国名家罗拔.西翁培育出来的名鸽“总裁号”(Boss)和大阪的细川英次郎先生的代表鸽“法国之翼”(King of France)而大大有名。
我到关口先生位于东京练马区的住所打扰的时候,就亲眼看到“总裁号”的风采,那份感动至今仍无法忘怀,说得夸张一点,那次体验也可以算是一次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吧!当时直觉地认为“总裁号”就是欧洲鸽的最佳典范,现在我懂得运用“视觉”和“触觉”来观察鸽子。而那时的“总裁号”已经成为我现在探究名鸽体型时的“起始点”了。我同时还在想,能够和别人交换“总裁号”这么高等级赛鸽的西翁鸽舍是不是还有更多其他的好鸽呢?这个想法让我前往欧洲寻宝的美梦变得更加亮丽了。
在拜访关口先生的时候,他让我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指引。我请教他现在欧洲成绩最好的鸽子属于什么血统,他回答我说是“狄尔巴”(Delbar),这段对话勾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因为所谓的“狄尔巴”就是指比利时的“摩利斯.狄尔巴”(MauriceDelbar)鸽种。(待续)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