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赛鸽运动发展{原创][首发]
发表时间:2006-02-16 22:19:06
浏览数:6482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中国的赛鸽运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赛鸽运动由低潮走向了高潮,由粗放型走向了产业化。回顾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坷万千,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赛鸽之路渊源流水。据文献记载,养鸽早在西汉时期就很盛行,并已经有应用于战争的军鸽和传书的信鸽。公元前202年秦亡后项羽、刘邦争夺政权,进行了为期四年有余的楚汉战争。相传在一次战役中,刘邦被项羽包围,躲在枯井中,危在旦夕,最终依靠放飞鸽子发出求救信号最终而获救。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曾派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时就用鸽子来传递信息。到了唐朝,深居长安的宰相张九龄开始有目的地训练信鸽传书,由于他位高权重,一时间,“飞奴传书”在京城官宦之家竞相效仿。南宋时,高宗赵构更是迷恋养鸽,往往亲自放飞,故而有“万鸽盘旋绕帝都,幕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取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圣书”的诗句。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其中张副帅有一次遇难沙丘,就是信鸽传递信史救了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世界各国列强纷纷拥入国门,扩张他们的侵略势力,先后侵占北京、天津、东北、台湾等中国领土,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时的中国大片河山已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我国的养鸽事业也象当时的政治局势一样处于没落低谷阶段。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当时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各国买办、资本家纷纷前来经商办厂,同时也带来了赌博、彩票、赛鸽、赛马等多种形式的繁荣。当时以英商伦昌洋行买办杰克逊和巡捕房的巴尔、凡波、保恩司等为首的一批英美侨民,还成立了一个所谓“上海西人信鸽协会”,并以“华人信鸽不够水准”为借口,拒绝中国人入会。对此,原籍广东梅县,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系,后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的李梅龄医师,不甘屈辱、不畏强权,在1928年移居上海时花巨资从德国引进比利时和德国名系种鸽16羽,计有伟奇、固耐、密勒、麻尔、麻尔·阿亨、克伦巴和德国军用鸽等8个品系。此后,李梅龄先生历经四年精心培育,在1933年、1935年与外侨鸽子比赛中,终于以一羽“32SHC759”中雨点雌鸽2次力挫群雄,一举成名,荣获济南与天津冠军。此举不仅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也敲响了“西人信鸽协会”的丧钟——“西人信鸽协会”主席不得不甘拜下风、俯首称臣,拱手捧出了首脑挂印。从此奠定了中国“李氏”品种在世界鸽坛中的地位。这一点在我们老一辈养鸽家记忆尤其深刻。80年代全国各地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雄”,各省市、自治区信鸽团体新人辈出,各地群雄争霸,在短、中、远、超远程各个赛程上分速都有了新的飞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以沪宁线为主的中国信鸽大本营已形成强有力阵容,上海、江苏这两支鸽坛上的劲旅,早已角逐全国,立下战功累累。老一辈赛鸽家、育种家,以过人的智慧和毅力,集诸家名门之长,在40多年信鸽实践中,通过对李种、日种、培尔琴及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德种和50年代初海外游子携归的西翁、斯太塞品系进行全面科学的改良,共同合作育成了功勋卓著,各具特色的“国产名牌”。这些“国货精品”在我国信鸽竞翔史上的短、中、远、超远程各个赛程中成绩显赫、战功累累,并已形成我们的上海种、江浙种、汪种、丁种等,多不胜举。全国各地列强之鸽,均有这些品种的血统,其启蒙影响遍及全国,愈来愈深远。它们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骄傲——名副其实的国粹!他们是新中国信鸽界的见证者,而现在我们的新一代生力军已从从容容接过了担子,共同迈向了赛鸽运动的新时代。回顾分析中国赛鸽发展史我们不容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暴君专制,长期闭关自守,诸多历史客观原因的制约,导致我国原有青猫鸽、铁流鸽、戴笠鸽、蓝鸽、粉灰鸽、红血蓝眼鸽等名种均以频临绝种。从现存的一些品种看来,尤以观赏鸽和肉鸽品种居多。尽管张万钟在明末清初就编写了世界第一部《鸽经》,16世纪广东省佛山镇又出现了世界第一个“飞鸽会”,但中国赛鸽的发展始终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赛鸽运动真正蓬勃兴起,步入健康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仍始于1984年12月6日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国信鸽协会。自全国鸽协成立以来,不论组织建设、信鸽团体、信鸽品质、比赛项目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信鸽运动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近年来,在这众多人口,有着广阔土地资源,广阔市场空间的国家,赛鸽运动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也吸引了国外众多的高手来国内发展。如今的中国已逐渐在转化为一个赛鸽大国,各路英雄竞相争艳,与世界各国信鸽高手同台竞技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从目前全国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赛鸽棚、全国每年投入的几十万羽信鸽的规模来看,完全有理由说明中国信鸽业的崛起正逐步走向全世界。国内鸽友们在不断引入国外名血鸽的同时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各国高手一争高低。南非太阳城,国际公棚,鸽王赛,高级别的拍卖引种,哪一项没有我们中国鸽友的身影,
当然我们也有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基础相对较弱,而且发展赛鸽运动还有一个最大的绊脚石,那就是中国并不富裕的土地资源与众多人口的强烈对比,如今人口的城市化发展已严重挤压了赛鸽运动的发展。如今禽流感又给我们的赛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对赛鸽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香港已全面禁止养禽类,也包括了鸽子在内,那么未来我们是否可以乐观对待国内的市场呢?赛鸽这一项令全国30万鸽友为其痴迷的运动,如果说没有了“赛”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我们虽然放弃了去年秋季的多数赛事,但相信今年的比赛会更加精彩,单去年底因禽流感而停赛后所积压的鸽子数量完全有可能造成今年春季的参赛羽数超历史规模。实际上随着城市化进度的发展,农村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养鸽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正逐步转向了单一人群。有人说赛鸽运动是平民化的运动;也有人说赛鸽运动是富人的运动;更有人说从事赛鸽的人有99%都在烧钱! 其实这些话都不假,更充分说明了赛鸽运动深入社会各个层次,也充分说明赛鸽运动的魅力所在,更说明赛鸽运动存在的巨大市场。不仅仅如此,近几年来中国在赛鸽的信息化管理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赛鸽的电子化管理、报到、网络化建设等等。如今的海霸王又无偿给予了每一个鸽友自有的虚拟空间,使之在管理理念、信鸽文化、网络文化及育种理念上为鸽友们提供了巨大的遐想空间。
实际上中国的赛鸽文化发展时间并不长,回顾当初,辽阔的祖国大地催生了超远程鸽的发展,放飞极限更成了鸽友们的梦想。在当时谁不想拥有一只2000K的归巢鸽,谁不想圆2000K的冠军梦。要知道养鸽百日,真正激动人心的就那么几小时。也许当时的鸽友不喜欢500K取胜的偶然性,也许我们的鸽友是想显示谁是真正的英雄,来让世界来认识中国。毕竟能从2000K归巢的鸽子不单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拥有坚定的意志与聪慧的头脑。也许这方面更能显示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形成了当时中国信鸽界的一大特色。近20多年来,我们的信鸽事业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拥有30多万信鸽协会会员,养鸽数量之多可谓世界之最,从三四百公里的短程赛直到3000公里的超远程竞翔,赛事繁多;每年有数百万羽信鸽参加竞翔;我国已加入世界鸽联,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良成绩,为世界鸽坛所瞩目。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已成为一个无可非议的赛鸽大国。但一个赛鸽强国,不仅能在世界重大的比赛中能保持一定的优势,经常获得优良的成绩,而且能大量输出优良鸽品种鸽,这些品种鸽有知名度,为世界鸽友所喜爱,并能为他们带来良好的赛绩。显然,我们离此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论在生活及物质文明建设中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的赛鸽文化及台湾的赛鸽机制对中国的赛鸽运动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国家赛、多关赛等赛制逐渐被我们所认同,当然这几年公棚的发展也是相当快的,但从目前来看,我认为真正达到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公棚少而少之。
其实一个国家赛鸽运动的发展取决于人文文化、地理环境、物质基础。首先是人文文化,爱鸽的人喜欢鸽子似乎没有理由,但赛鸽运动的发展需要更多热衷于该运动的人来推动。欧洲人喜欢动物,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的赛鸽名家。事实上,赛鸽水平与信鸽文化本身就是一对虚实有别,同时又辩证统一的一个事物两个方面,反映了哲学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而言,什么样的赛鸽水平,决定了什么样的信鸽文化建设层次;赛鸽水平越高,相应的文化宣传媒介就越发达。如北京、上海丰富多彩的信鸽文化建设基于的是相应形式多样的信鸽赛式与竞翔活动,以及获得的诸多成功与成就。反过来,由于赛鸽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对内激励了赛鸽主体广大鸽友的热情与斗志,迸发了提高赛鸽水平的巨大能动性能;对外不断提高赛鸽活动的形象与影响,吸引更多赛鸽上的优势资源的涌入,从而使赛鸽档次不断拔高,竞翔水平日益精进。其次是地理环境,即赛线的适应,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的国度,正所谓天高任鸟飞,中国信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里尽显风流。20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比赛在江浙一带和齐鲁大地已获得很大成功,而且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丘陵地区的1000公里级以上比赛也是佳音频传。这是咱们中国鸽界的骄傲,不管国外名系炒作得多么厉害,2000公里以上的信鸽比赛永远是中国鸽友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即使比利时、荷兰这样的养鸽大国也望尘莫及的。然而同样对超远程敬若寒蟾的不仅仅是那些欧美各国,还有西部高原山区的鸽友们,同在一个国度,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的信鸽赛事会截然不同:平原可以年年在2000-3000公里级别拚搏,丘陵在1000公里以上获得成功以后也直逼2000以上而去,而山区鸽友们在几十年的苦苦奋斗下,仍在1000公里以下徘徊不前。鸽子是动物,也有七情六欲,什么地方适应,什么地方不适应,有它的生理极限。这就是为什么要选择赛线的道理,不好的地理环境是阻止信鸽运动发展的绊脚石。接下来的就是物质基础,人生活水平与鸽子的信鸽事业的发展是呈正比的,如今的赛鸽花费完全可以列入高消费的行列了,种鸽的引入,药物,购奖环哪一个不需要金钱的支出。
以前玩鸽子完全是出于爱好,仅仅是精神上的奖励。当这项运动逐渐被富人所垄断的时候,高额的奖金诱惑会让人产生迷幻,冠军的头衔更让人产生飘飘然,现如今万元版的参赛费似乎已不会过于引起我们的惊奇了,确是上百万的奖金直接刺激了众人的头脑,于是乎在金钱及精神的双重刺激下,众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这项浩浩荡荡的运动中来。也许这就是大势所趋。
当然在赛鸽运动变化万千的形势下,人们的思绪总在不断的变化中,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当竞争变成了鸽主报鸽快慢的竞争,当公棚比赛变成鸽子跑步竞争的时候,难道我们聪明的鸽友会长期任由发展下去吗?
国人好赌,这会成就各项大奖赛风靡一时的现象。国人好强,引成了各地公棚迅速发展的局面。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趋势又是怎么样呢?我相信中国的赛鸽运动只会“永攀高峰”!首先日趋成熟的是大奖环(特比环)。赛制方面会向多关或中距离发展,500公里以内的单关比赛只能在一部分公棚里存在(因为公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公棚现在挣钱主要手段还是靠鸽子的拍卖款收入,归巢越多收入越高,当然这也符合鸽友的心态。而一些大赛的赛距会慢慢趋向600公里级或多关赛制发展。这也是中国信鸽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高度,就象上面所说当鸽子的归巢速度变得不是那么重要的时候(集体到鸽),智者一定会去改变这种趋势。因此我感觉,中国的信鸽运动一定会慢慢向高额奖赛发展,就象体育彩票,如果没有500万的高额诱惑,谁会去孜孜不倦地购买。
当然改变赛制并不是一改而就的事,要不断的摸索,要因地制宜,一味的抄袭并不能促进发展。就象我们的国家赛,这几年也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我们相信,只要客观、平等、符合国情(应搞一些奖金,现在的国家赛收费不少,奖金没有,让会员觉得是中鸽协挣钱的运动),该项赛制的发展还是相当有前途的。从心理学分析,一项运动当金钱的价值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的时候,这个运动就会变味。短期效应相对增强,拿来主义层出不穷,鸽商应运而生。相反象以前注重育种的人少了,注赛的人增加了。现如今中国的信鸽发展体系可以说是相当脆弱的,公棚的手法操、报鸽的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信用体系在鸽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金钱的诱惑让一小部分人失去了理智。不可否认这几年我们走出了很大的一步,各项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我相信一个国家信鸽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二点,就是赛制与育种。在赛制的改革上我们应该找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赛制,中荣在几年前已开始尝试多关赛在中国的发展,我相信今后的多关制是一个值得走下去的道路,包括公棚多关的道路。近年来海霸王企业化的育种管理方式,又在中国信鸽界掀起了浪潮,我认为象海霸王式的管理对中国信鸽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单从最近海霸王公棚参赛鸽的抢购热潮来看,未来几年海霸王詹森鸽在全国各地的发挥是令人瞩目的!我为什么要说海霸王,因为 海霸王在打响詹森鸽的同时也打响的国内的血统论,詹森神奇的育种理念及遗传方式将对我们产生新一轮的冲击, 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一句,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平民鸽友的现实情况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在育种思路上我们一直以来引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引育结合,推陈出新”的思路。前几年台湾赛鸽的发展对国内爱鸽者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得到了外血鸽的最大实惠,曾经一时,台鸽成了国内鸽友争相抢购的热门。其实,追根溯源,国血和外血原没有质的区别,只是由于人的选育目标及饲养方式不同,才有了今天的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因此对任何事物都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有效地利用现有人力、财力,将中、西优秀赛鸽珠联璧合,实行优势互补,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改良,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支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英、劲旅”将会驰骋在世界各国的赛场,走向通往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在这里我还是要提醒一句,虽然如今的赛鸽运动逐步正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但根据我们的国情,我们应该懂得在鸽子设入方面更应因人而宜。富人有富人的玩法,穷人有穷人的乐趣,不要盲目追随。曾记得有一位养鸽名家说过“亲爱的鸽友,你想得冠军吗?其实你没钱不用惶恐,你和有钱人一样有机会飞得冠军,你的聪慧会弥补你缺钱的弱势,只要你面对单纯的事实不道听涂说,只要你张大双眼,对鸽子产生感觉你就能赢,因此赛鸽活动才会如此好玩,记住别管名牌和广告,血统是为无价值坏鸽呐喊的旗帜"!我相信这句话并不是在贬低血统鸽,而是客观地分析问题,鸽子的血统是人为加的,哪怕是一只肉鸽也有血统。要了解血统,不为人所误是每个鸽友要注意的,穷人有穷养法,富人有富玩法,但鸽子就是鸽子,只有二种鸽子,好鸽与坏鸽!
参考资料《论中国特色的赛鸽运动》洪勇
《中国赛鸽的希望之路》熊学华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