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预测地震功能
发表时间:2008-05-13 21:45:49
浏览数:7747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据悉,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每天1.37万次)的大小不同程度的地震,其中,约5万次是人们能感觉到的,约1000次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至于7级以上的大震则约有20次。地心内为何随时产生着这样巨大无穷的高温高压能量呢?地球的磁场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地震的发生原因
据近来有关地震科学家观测地震时发现:地球固态铁质内核的旋转速度要比地球快2/3秒。这一地球内部的运动差揭示了地心类似一个开路的感应“发电机”。据法拉第在做试验时,将线圈掉进了磁场里偶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管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其大小取决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及电路中的电阻。如果电路是断开的,其电阻无穷大,电路中就没有感应电流,看来地震的巨大能量是因地心电磁感应产生的。因地球是开路电磁感应,电阻无穷大,电流已转化为高温高压能量了。当地心这一能量积累达到某一极限时,地球为了自身的“生态平衡势”,势必要向地壳薄弱处释放多余的能量。这个向外释放能量的运动就是地震。地球的磁场也就是地球内部运动差电磁感应所产生的。
信鸽导航与地震
信鸽导航,成也地震,败也地震。有规律的小地震是有助于信鸽感应导航的,不过大地震则破坏了地震波的规律性分布及地球磁场的正常分布,影响了信鸽正常导航。
据悉,海龟千里导航回出生地产卵也是要借助海浪、海流才能感应前进方向。要是遇到风平浪静,那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只好在原地转圈,要等到起风浪时才能前进。这和信鸽导航也有雷同之处,也要借助某些地球物理量来感应正确方向。所以在某些风平浪静、晴空万里的黄道吉日放鸽也不见得是好事。还是要借助有规律的地震,才能感应老巢的反馈信息而顺利归巢。
中国科学院对鸽与地震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鸽子的胫骨的腓骨之间骨膜附近,有种椭球状小体,比小米还小,约有百余颗,有神经连着,形如一串葡萄。它们对震动十分敏感,刺激振幅达十分之几微米,就引起神经电发放。生物物理所用100只鸽子实验。将50只鸽子腿上的小颗粒切除,另50只保留不动,在4级地震前,后者惊飞不已,前者安静如常。说明切除腿部颗粒后与中枢神经失去了联系。据专家介绍,目前已发现130种动物在地震前可表现出异常反应。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信鸽,它们能够测定低至每分钟只有3次的声波,因此能遥感到数百公里以外的雷电和洋底海啸的声波。自从印度洋海啸后,信鸽成为了国际研究地震的流行的动物。广州动物园内圈养了5000多头(只)的动物,山上跑的、地面爬的、水里游的都有,因此公园内专门组建了广州地震群测群防网动物园站,对水禽湖的鸟、孔雀、火烈鸟、蛙、蛇、龟、鱼、鹿、鹤和松鼠设立了重点观测站,每日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报送市地震办。
1985~1988年,福建闽清地震办利用自制的FDJ-1型动物节律仪对信鸽、家鼠、蟑螂活动情况进行观测,发现信鸽活动异常多与地震前兆密切相关;如1987年8月2日17时07分江西寻乌5.6级地震、1988年9月18日7时34分福建长汀3.8级地震、1988年10月31日6时12分福建福清4.0级地震前,都有明显的前兆异常活动。有规律的小地震是有助于信鸽感应导航的,不过大地震则破坏了地震波的规律性分布,以及地球磁场的正常分布,影响了信鸽正常导航.
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晴天时鸽子均能正常返回,而遇到阴天,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