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赛鸽

赛鸽力量素质及其应用

来源:K2   发表时间:2015-05-19 19:53:45   浏览数:1445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赛鸽力量素质及其应用

    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赛鸽的力量素质问题,并开始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对优秀赛鸽力量素质直观和感受认识的更多实践一直都未能开始写这篇文章。最近一次有一位赛鸽运动爱好者带我去鑑赏赛鸽。这位爱好者在过去的连续几年的五百公里至七百公里级别的赛鸽竞赛活动中,获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他对优秀赛鸽力量素质的认识有十分丰富的感受和经验。由于其工作的原因,他原来饲养的赛鸽送给他们一位好友饲养。这次去鑑赏赛鸽就是去他的朋友的鸽舍。当我们花去三个多小时的观察和一隻一隻地手握感受之后。他凭藉自己丰富的经验,对于当年繁殖出来的幼鸽准备参加大奖赛的力量素质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幼鸽中的80%以上应即刻淘汰,应抓紧时间将大奖赛的足环重新套入新繁殖的幼鸽。从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中认为,力量素质差的赛鸽在实际竞翔比赛过程中,是不可能获得高位名次。因为没有适应竞翔需要的力量素质,就不可在实际竞翔过程中获得最快的飞行速度。本人经过这次的学习,结合赛鸽力量素质的相关理论,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供爱好者共同学习和探讨。

一、賽鴿力量素質的概念

賽鴿的力量素質表現在飛行活動中肌肉工作時克服內外阻力所表現出來的能量和耐力。賽鴿在競翔歸巢的飛行活動中雙翼上舉與下撲的飛行動作是在肌肉收縮與放鬆的過程中進行的,其中肌肉的力量發揮愈大,獲得的飛行速度愈快。不僅如此,賽鴿力量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還與力量耐力有關,賽鴿的力量耐力是指肌肉保持長時間運動的能力。賽鴿的競翔實踐表明,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賽鴿的力量素質在適應不同競翔距離,不同地勢條件和不同風向的天氣條件時,它們的力量耐力水平有很大的差異,如有的賽鴿的力量耐力只適應一百多公里競翔的高速回歸的賽事,有的賽鴿在三百公里左右的競翔表現高速回歸的飛行能力,還有的賽鴿在五百至七百公里級別的競翔活動中表現出當日高速回歸的飛行能力,這種具體表現力量耐力的又一次重要表現。不說明賽鴿的力量耐力的水平並不能經過短期訓練而提高。換言之就是賽鴿由遺傳獲得的力量耐力素質在實踐競翔中得到驗證。賽鴿的力量耐力只能適應三百公里左右的競翔高速回歸,那麼就不要指望它還能在五百公里以上級別的競翔中仍然表現出高速回歸的能力。那是因為它們力量耐力素質的水平是有限的。從賽鴿力量耐力素質的解釋來看。賽鴿的力量耐力是它們在飛行活動中(包括異地放飛訓練或競翔比賽的具體表現,也包括平時家飛訓練的表現)能堅持盡可能長的時間或重複盡可能多次數振翅飛行的能力,能長時間保持肌肉緊張用力而不降低雙翼飛行動作效率的能力。事實上那些常年在五百公里以上級別競翔活動中獲得十分優異賽績和高名次賽鴿的鴿舍,舍內群體賽鴿家飛訓練的表現顯得十分突出,當年準備參加競翔的賽鴿群體飛翔的持續時間在一兩個小時是很自然的表現,並且家飛訓練的速度很快,飛行活動的範圍很大。這種表現充分證明了賽鴿群體具有較高水平的力量耐力素質。

二、影響力量素質的主要因素

賽鴿的力量素質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訓練而形成的,在實際競翔歸巢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由於賽鴿的力量素質在不同競翔距離、合適天氣條件及風向條件的影響,賽鴿的力量素質的差異很大,有的賽鴿的力量素質更加適合短距離競翔,有的賽鴿適宜競翔中距離,還有的賽鴿在中長距離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歸巢速度和歸巢比率。因此,我們探討影響賽鴿力量素質的主要因素,幫助愛好者深入地學習和提高。

1、先天遺傳的神經系統功能的因素

有專家研究證明:肌肉收縮的最佳效果是由於神經衝動的強度特性及合理頻率的提高。賽鴿中樞神經系統的強度越高,能促進情緒的高漲(即興奮性提高),從而調動較多的腎上腺素、去甲上腎上腺素、乙酰膽鹼及其生理活性物質的釋放,使力量增大。因此專家認為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可以直接影響肌肉的力量。賽鴿在家飛活動及實際的競翔過程中,若中樞神經系統傳出的神經衝動頻率高,強度大,則肌肉所產生的力量就大。我們實際觀察和感受賽鴿的力量素質有兩種方式能夠充分體驗到。就是用手握住賽鴿的下腹部時,賽鴿的雙腳用力回收的力量能夠讓靠近雙腳的手指感受到,雙迴收的力量越大、中樞神經系統傳出的神經衝動頻率越高,強度越大。然後我們用另一隻手去展開賽鴿的翅膀,如果輕輕展翅膀的飛行羽毛和骨骼肌時,賽鴿會表現出回收翅膀的條件反射,如果賽鴿雙翅回收的速度快,力量大則說明它們肌肉的力量大。如果我們將展開的翅膀固定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時,賽鴿翅膀肌肉收縮的強度越大時,能明顯地感受到肌肉收縮力量產生的翅膀振動,這種固定翅膀的振動頻率越高,回收的力量越大,說明賽鴿雙翼肌肉收縮的力量越大。雖然我們能夠通過上述方式了解賽鴿的肌肉力量,但還不能說明賽鴿的力量耐力水平。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認為,比較可靠的觀察主要看賽鴿平時家飛訓練的表現,鴿群出棚家飛活動的持續時能達到兩個小時以上的,其力量耐力的水平能夠適應五百公里以上級別的競翔活動。因為賽鴿的力量耐力的重要標誌是賽鴿的飛行速度和持續長時間的飛行能力。為此,賽鴿先天遺傳的神經系統功能,是力量素質的生理基礎。

2、白肌纖維在肌肉中的比例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人或動物肌肉中主要有兩種肌纖維結構,一種稱為白肌纖維,也可稱為快速收縮肌纖維。白肌纖維具有收縮速度快,力量大的特性,但是不能保持長時間的工作。另一種稱為紅肌纖維。也可稱為慢速收縮肌纖維,雖然收縮力量和速度不及白肌纖維,但能​​保持較長時間收縮,科學家的研究還證明,賽鴿肌肉中白肌纖維與紅肌纖維的比例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賽鴿的先天遺傳決定了它們肌肉中紅、白肌纖維的比例。那麼賽鴿肌肉收縮速度快,力量大的特性。但肌肉收縮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賽鴿白肌纖維比例大於紅肌纖維的賽鴿在家飛活動中有其特殊的表現。它們集群飛行的速度很快,在空中持續飛行大約十幾分鐘或稍長一段時間就降落下來,稍微休息一段時間之後。那些帶頭起飛的賽鴿拍打著翅膀發出噠噠的響聲,繼續下一次的飛翔活動。並且這種起飛、降落、再起飛的過程可以重複多次。賽鴿集群飛行的態勢一般都是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我們經過長期觀察研究還發現,(是根據某幾家五百公里七百公里競翔水平較高鴿舍家飛訓練表現的觀察)。賽鴿白肌纖維與紅肌纖維的比例更加適宜競翔五百公里至七百公里的賽鴿表現則不同,賽鴿出棚集群飛翔的持續時間在兩小時以上,並且它們的飛行速度也很快、也充分錶現出爭先恐後,你追我趕的現象。事實上賽鴿的白肌纖維與紅肌纖維是依據科學研究被人們認識的,而我們賽鴿運動愛好者是看不見紅肌纖維和白肌纖維,最好的判斷方式就是從賽鴿平時家飛訓練中進行觀察。然後通過競翔比賽的驗證,為我們今後的選種,選配及幼鴿競翔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

3、生长发育水平的因素

幼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及性激素分泌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赛鸽力量素质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证明,睾丸酮激素水平的高低与力量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实验研究也证明了睾丸酮激素水平高的人或动物往往力量较大。根据对鸽子研究发现,雄性赛鸽与雌性赛鸽体内都能生成和分泌雄性激素。在雄激素的作用之下、赛鸽的内分泌系统能够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被激活,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等分泌量增加。赛鸽的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全身肌肉的力量也明显地加大。因此,许多有经验的爱好者运用这一特徵,就是当赛鸽处于发情阶段,体内性激素分泌量水平较高,此时进行放飞训练或竞翔,往往获得很好的效果。

幼鸽时期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能够加快性器官的成熟和性激素的分泌。生长发育水平较高的幼鸽在出生后七个月至十个月龄时,就能在​​五百公里级别的竞赛中获得高位名次,竞翔中即表现出力量与速度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力量与耐力的相互关系。因此,幼鸽时期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力量素质后天发展的生理基础。

4、机体能源物质是表现在它们的飞行活动中的归巢速度和持续飞行时间的相互关系。赛鸽的飞行动作是依靠肌肉的收缩运动,肌肉收缩运动必须依靠机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分解成ATP供能,以满足肌肉收缩运动时对能源物质的需求。赛鸽飞行活动时体内能量物质供给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供给能量物质,一般称为无氧化代谢供能,例如在放飞地刚出笼起飞的短暂时间内,能清楚地听见赛鸽奋力的拍打翅膀发出的哒哒声响。另一种是赛鸽在氧气供应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一般称为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供能的性质能够使肌肉保持较长时间的收缩运动。如果赛鸽本身的力量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下降,而无氧代谢供能的比率提高,仍然会影响力量耐力的发展。赛鸽实际放飞训练或竞翔发现,有的赛鸽在一两百公里的飞行速度极快,继续竞翔三五百公里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充分显现出赛鸽机体有氧代谢供能水平不能适应竞翔距离需要的表现。我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赛鸽的力量耐力水平与它们发达的气囊结构和气囊的功能水平密切相关。有的赛鸽绝对力量水平很高,展开翅膀充分显示出力量的强度,家飞训练的飞行速度也很快,但就是气囊结构及充气水平不高。因此在五百公里以上级别的竞翔中难有高水平的表现。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能够为赛鸽的飞行活动增强浮力作用,又能为机体的肌肉收缩运动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气。以保证赛鸽力量耐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5、心理素质的因素

赛鸽肌肉收缩的最佳效果是神经衝动的合理频率的提高。换一句话的理解就是收缩的肌肉群在快速收缩运动时,与之相对应的肌肉群必须处于放鬆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收缩肌肉群必须处于放鬆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收缩肌肉群发挥出最大力量。赛鸽的飞行动力完全来自于双翼的上抬与下扑动作。当赛鸽的翅膀向下扑动时,上抬的肌肉群应呈充分放鬆状态,以保证翅膀下扑获得最佳的推力作用。

赛鸽在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过程中,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每一羽鸽子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均不相同。一般认为赛鸽归巢时显得疲劳症状明显的,紧张与恐惧情绪佔优势。赛鸽归巢时并不显现特别疲劳的症状。说明它的心理素质水平较高。这里特别指出,短距离放飞训练或竞翔,归巢速度越快的鸽子应特别注意观察,并对它们的心理素质作出评估判断。因为赛鸽处于恐惧、害怕的心理状态时,也可能促使赛鸽在短距离竞翔中表现出极快的飞行速度。一但这种情绪状态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再去竞翔更远的距离时,很可能丢失或迟归。实验研究还发现,赛鸽害怕或恐惧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肌肉收缩与放鬆之间的不协调,甚至还导致机体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有氧代谢供能比率的下降,继而直接影响赛鸽的绝对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的下降。

6、营养物质的补充

对赛鸽肌肉力量影响最大的营养物质是钾和钠。钾的作用使肌肉收缩,纳的作用是使肌肉放鬆。根据我们调查发现,一般爱好者在保健砂中添加少量的盐供鸽取食,但很少饲喂富含钾的绿叶物质。由于赛鸽体内缺钾,有些鸽子外出到野外自然环境寻找含钾的绿叶植物,某些陈年土中含有硝酸钾的成份,赛鸽取食后能给体内补充钾的需要。因此,赛鸽在家飞训练, 异地放飞训练或竞翔比赛之后,应及时给予钾和钠的补充。以恢复赛鸽体内钾钠的平衡,和肌肉收缩运动时的需要。

三、力量素质与飞行羽毛形态结构的差异

赛鸽力量素质与人或其它动物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赛鸽的力量素质表现在它们空中飞行运动时的飞行速度和持续飞行的时间。由于赛鸽在空中的飞行活动必然受到空气流动即不同风向和风力的影响,因此,赛鸽的力量素质与它们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在适应不同风向和地势条件时,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我们根据对高位名次获奖鸽的调整研究发现,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赛鸽双翼主飞行的羽毛的每支单羽呈较宽较长的特徵,特别是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显得宽且长。每支飞行羽毛之间的排列间隙较大。而适应逆风飞行的赛鸽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单支羽毛稍窄,特别是第七至第十支飞行羽毛显得稍短,主副飞行羽毛之间的排列十分紧密,单支羽毛之间的间隙很小。我们从赛鸽适应不同风向的飞行羽毛结构对力量素质要求的科学原理的研究角度分析认为,赛鸽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力量素质主要表现在绝对肌肉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赛鸽肌肉中的白肌纤维的比例更多。因为顺风条件竞翔的赛鸽飞行速度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赛鸽适应逆风天气条件的力量素质不仅需要绝对的肌肉力量,而且更加需要具备与实际竞翔需要的力量耐力。因为赛鸽逆风条件时,双翼肌肉的收缩频率加快,力量也大,如果主副飞行羽毛较长的话,直接影响双翼飞行动作的频率和下扑上举的速度。因此,稍短的羽毛结构和排列紧密的结构特性更有利于赛鸽肌肉力量的发挥。

我们从赛鸽适应不同风向和地势条件的飞行羽毛结构特性观点认为,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赛鸽肌肉纤维应具有更多白肌纤维的特性,肌肉收缩的速度快,力量大的特性。而适应逆风天气条件的赛鸽肌肉力量素质不仅需要具备绝对力量,更加需要具备力量耐力的素质特点。由于赛鸽的力量耐力素质与它们肌肉中红肌纤维的比例有关,也与赛鸽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率有关,更与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和功能水平有关。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由于赛鸽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的差异,它们在空中飞行运动时受到地势条件和不同风向及风力大小的共同影响,赛鸽适应顺风飞行的羽毛形态结构特徵的力量素质与适应逆风飞行的羽毛形态结构相比较。显现出力量素质要求的差异性。其中肌肉收缩的绝对力量的大小是共性特点,而适应逆风飞行羽毛结构的赛鸽力量素质更加显现出力量耐力的素质特性。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