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我的藏经阁

话说“淘汰”

发表时间:2005-08-26 15:22:54   浏览数:6821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无论是种鸽群里,还是赛鸽群里,总是为数不多的那麽三两只“领衔主演”,大部分则是陪吃陪喝(白吃白喝),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甭管您是“欧美列强”,还是“中华精英”,都无法摆脱养着大群无用之辈的尴尬局面。将虚荣心搁到一边您会承认这一现实。形成这一现实的客观原因:遗传的分离法则————最好的、最坏的都占极少数,大部分皆乃碌碌无为之辈,自然规律,不以我等意志为转移;主观原因是“万一这只能拿奖呢”的侥幸心理,使得我们淘汰力度不够。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某种程度上)?还是那句老话:一手育种,一手拿刀。

  一只鸽子的“本事儿”,从精虫穿透卵细胞的刹那间就已经敲定。故,淘汰应从一枚受精卵开始,蛋不大、不光(砂壳)、色彩晦暗、气室偏大者均应淘汰。够不够大是相对而言,不可在不同品系间横向比较,较生殖“习惯”略大者,说明营养充足,最好;一般者,正常发挥,亦可;偏大、偏小者皆应淘汰。导致砂壳蛋的原因:一是种鸽接受阳光不足,体内无法转化、生成足够的D族维生素,影响磷、钙一类微量元素的吸收;二是雌鸽生殖腔内真(霉)菌感染,必须先行消炎,否则会经蛋垂直传染。蛋的色彩应白中透红,晦暗者说明配对前,雌鸽疾病缠身或营养匮乏,应淘汰。气室偏大者,说明可供胚胎孵化期内汲取的营养液欠缺,应淘汰。

  夏季17日、冬季18日幼鸽破壳而出,春、秋介于两者间。凡延期破壳超过两日者,说明孵化的过程中,曾出现短暂的发育停滞(受凉等原因),应淘汰。不能自行脱壳者,乃先天不足,应淘汰。脱壳而出后,蛋壳断裂不“一刀切”者,说明孵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后期蛋周围的湿度过低(影响孵化的两大外部因素是温度与湿度),造成破壳时幼鸽无法规律地转动身体,用破壳齿击破蛋壳,应淘汰。

  破壳后,蛋内壁血丝或蛋白沉积垢过多者,应淘汰。破壳第二日,脐带收不利嗦、头不能正立、脚爪不肥润者,应淘汰。第七日,套环仍偏松者(套上又自行脱落者),应淘汰。十五日,将手伸进巢箱,不知振翅作攻击状者,反应迟钝,智力不佳,应淘汰。二十四日,在父母诱导下不知啄食小颗粒料者,应淘汰。二十八日,腋下、大腿两侧根部小毛不能覆盖肌肉者,应淘汰。三十日不知振翅试飞者,应淘汰。以上诸淘汰皆因有营养、智力不佳之嫌。

  此番“过筛”,以去十之三四。此时可“手感”挑选:龙骨、脖、脚长短,羽条长短、疏密,眼色浓淡……均无一定之规。如果是自家长久发挥之血脉,尺度(分寸)自己拿捏最准,您的标准甭想着套用别人,反之亦然。如果是初引入血缘,短程、快速讲究体型略大,重心前移;长程、抗逆讲究体型略小,整体平顺。但对于有规律却乏定律的赛鸽运动来说,就这些也不可笃信,借鉴参考而已。实际关于个体选择,真的是:取舍之间,有乎一心。笔者唯一可以越俎代庖的讲一句:诸如凹背、断腰、散尾……缺陷虽然也会发生在各种赛距的前名次或冠军身上,但赛鸽运动除了争一时之“勇”外,毕竟还有审美的层面。
至此,所出幼鸽以去之过半。转入幼鸽舍后,无法正常教乖————作息、起居不良者原则上也应淘汰,以防一马害群,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家训开始至赛前诱导过程中,发生疾病的按致病因可分为四类:病菌类、病毒类、寄生虫类、上述全部或部分交叉感染(并发症)。病毒类,除疫苗可以预防外,一旦发病无药可医,自身强健可以抗过,应保留,重者不予救治。病菌类,病初可以施与抗生素,病程逾一周不彻底恢复者,应淘汰。寄生虫类,若发现的早,施以相应药物,一般可以控制。并发症者,治也不治,坚决淘汰。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评论列表
该信息禁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