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转载

鸽哨京音: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

来源:京郊日报   发表时间:2018-03-22 10:43:14   浏览数:3662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都说乡音乡韵最动情。鸽哨,无疑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每当那“嗡嗡嘟嘟”的声音在天空中回响,总能勾起人们对老北京的乡思乡愁。当城市的喧嚣逐渐挤走了鸽哨声声,在通州区宋庄镇小营村,77岁的薛华老人,依然痴迷鸽哨制作。36年来,他制作了数不清的鸽哨,结交了成百上千的鸽哨爱好者,也在京郊农村的广袤天空中,留住了老北京人那魂牵梦萦的京音京韵。

  昨天,刚一走进小营村,耳边已传来童年记忆里常会听到的鸽哨声,忍不住抬头搜寻,一群鸽子振翅划过天空。当天,村民小赵刚调驯好了10羽鸽子,正试着放飞。

  鸽群回到笼舍后,小赵捉住其中一羽察看。这羽鸽子的尾部,绑着一只“众星捧月”鸽哨。红褐色的鸽哨与灰蓝色的鸽羽相映成趣。这只鸽哨正是薛华老人的作品。

  “众星捧月”鸽哨的大小和鸡蛋差不多,掂起来,分量也不重。“鸽哨沉了,鸽子受罪,再复杂的鸽哨,都绝不能超过10克。”薛华用粗糙的手指轻抚着其中一只鸽哨,在他制作的鸽哨中,最复杂的“35眼”是最重的,也没有超过10克,最轻的仅两三克。

  对鸽哨的分量,薛华不用精密仪器来称量,全凭一双手来感觉。沉迷鸽哨制作36年,用哪种材料来制作,制作后的效果、分量,他都门儿清。

  鸽哨不仅要轻,还要材质坚固,声音和谐悦耳。竹子、芦苇秆、葫芦等传统乐器制作材料,就成了最佳选择。碗口粗的厚实毛竹,劈成片,经过泡、削、挖圆、拼接,最后变成比一分钱硬币还小的星子肚;质地紧实的竹筒,细细刮去竹管外皮及竹肉,只留下一层薄如纸的竹黄,成为联筒类鸽哨的哨筒;随处可见的小葫芦,经过去瓤、打磨,变成葫芦类鸽哨的主体。

  薛华制作鸽哨时,手不抖、眼不花,细小到仅1毫米粗细的“小崽”开缝,他都信手拈来。他甚至还琢磨出了使用橘皮、桂圆壳等材料,制作特色鸽哨。

  “每只鸽哨做好后,都得细细地试音。”薛华说,试音的方法是他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截口的大腔要比小腔发出的声音高两到三度,“三联”“五联”等联筒类鸽哨,每个哨筒的音儿都要彼此和谐,最后的成品绑到鸽子身上,在空中划过时,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薛华老人制作鸽哨,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操作,一只“众星捧月”他要用三四天时间才能完成。做好后,还要用上好的颜料上两遍色,再刷两遍上好的清漆,才算完工。有人用操作更简单、省时省力的机械来代替手工削制,可他却从不肯偷工减料。

  薛华制作的鸽哨,每只底部都刻有一个他名字的“华”字,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鸽哨的传统做法,既指明了鸽哨制作者,也是鸽哨的“售后三包凭证”。

  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的一本《北京鸽哨》,成为薛华老人案头最常翻动的教科书。在这本书中,编纂者文物鉴定家王世襄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老北京传统的鸽哨种类与技巧。

  薛华老人做鸽哨讲究,在京城乃至河北等周边省市的同好中颇有名气。时常有同好或拨打电话,或登门拜访,请老人制作鸽哨。一只制作复杂、品相和声音上佳的鸽哨能卖到几百上千元。薛华老人却从不为接到大单而赶活儿,他说:“咱做这个,图的并非能卖多少钱,而是那从小到大,刻进了魂儿里的声音。”

  眼下,他又新收了一位徒弟,就是前文中放鸽子的村民小赵。这几年,时常有人登门拜师,薛华老人都倾囊相授。他希望,通过小小的鸽哨,能将这份承载着老北京记忆的空中乡音一直传承下去。

坐在屋里,细细打磨,薛华心中是满满的幸福感。

薛华(左)向徒弟小赵传授绑鸽哨的技巧。

每只鸽哨底部,都刻有一个“华”字,这代表着薛华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

白羽划空,鸽哨声声,这曲北京空中的乡音,勾起深藏在北京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

这是薛华最爱查阅的《北京鸽哨》,书中收录了各大名家制作鸽哨的方法和技巧。

从竹筒到精美的哨筒,全凭薛华一双粗糙的大手制作完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雕刻工艺大师一样,薛华惯用的鸽哨制作工具,大都由自己精心打磨。

讲述北京鸽哨和鸽哨背后的故事,是薛华制作鸽哨之余最大的爱好。

本报记者 高珊珊/文 宋佳音/摄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评论列表
用户名: 密码: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