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我的藏经阁

種內育種和雜交的最重要性狀

发表时间:2005-09-08 11:52:41   浏览数:1038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斯蒂芬.凡.勃萊門 陳祥安譯
影響賽鴿表現的性狀的轉移受所謂種群遺傳理論支配。他們可分為兩組:
第一組:
這是指對雜交產生正反應的性狀。這些性狀在高濃度近親交配時對鴿子產生退化作用。這組性狀包括:活力、進入狀態的能力、復原能力和抗病能力等。
第二組:
這些是所謂的附加性狀。與第一組性狀相反,選擇對此組性狀至關重要。雜交本身並不對此組性狀產生作用。而且,種內育種不會對此組性狀產生退化作用。這些性狀包括:智慧、潑辣性格、速度和具有飛翔某些特定距離的能力。第二組中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性狀。
上述種種的結論是什麼?種內育種在我本人的鴿棚中得到第二組性狀的集中體現。
上述內容的結論是什麼?種內育種在我的棚中產生第二組性狀的濃縮。這種現象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這些性狀有成百個基因所形成,雜交並不產生這些性狀的改良,而種內育種鮮見不良作用。第一組性狀僅受不多的基因所影響,雜交對其產生改良效果,而種內育種對此產生絕對的退化作用。
對群鴿競翔能力的改良僅此一途:雜交!
在自己的鴿棚中用那些種內育種育出的鴿子來雜交呢?如同以前文章所闡述,配種時我們面對的是染色體減少的問題。一羽普通鴿細胞含40對(80個染色體)精子和卵子各有40個染色體(一個正常細胞的一半)。同時,種鴿的精子和卵子只含遺傳性狀的一半。細胞分裂是隨機的如同搖彩。極有可能某個精子含10個父本染色體和30個產生此精於的母親染色體。在這種情況下,後代將具更多父方祖母的染色體。因此更象祖母。同一鴿子的另一個精子可能含染色體比例為20─20,13─27,等等。40對染色體在再分裂情況下隨機變成40個單個染色體,當受孕時,這40個單個染色體同伴侶的40單個染色體結合成新的40對染色體。
每個鴿子是由不同的精於和卵子生成的,不難理解兄弟和姐妹為何不那麼多的不同點。
分結論:利用種群內育種,我們重點針對一組基因。因此種群內育種比雜交較會可能育出“克萊思46”的基因。在俗語中這種基因的集中被叫成“退化”。其後果造成鴿子體格較小,骨骼發育緩慢,抵抗力和體力差,進入比賽狀態難。但我們可以從中找種鴿。選種鴿時兩個重要因素需考慮:肌肉需強壯和靈活,眼睛需色採鮮明,眼珠小(如其兄弟姐妹活力強,可以用作比賽)。
什麼樣不同祖輩血統我們用來雜交?眾所周知,有些種之間雜交效果好,有些種間雜 交效果差。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各棚鴿子做背景調查,重點了解血統的形成和傳布性狀的能力。上述工作完成後,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從兩個不同血統 直接雜交。這樣做我們很可能成功因為兩個血統的起源在基因方面很遠。第二,進一步增加基因方面的距離,在雜交前先進行種群內育種。用第一選擇有個難度,如想成功必需買進一羽超級賽鴿。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財力能做到這點。然而採用第二選擇,得到超級賽鴿的直系後代,母親、兒子、子和女也許方便點而且成功機率也增加因為基因已集中。
如何做?首先選過去多次被証明與得恩麥馬蒂斯合較好的血統,然後從中選某一有利改良我棚的性狀,有意識選多個距離比賽能力的種鴿,這樣可能在自己系中育出從100到500英裡成功作賽的鴿子。從我的棚中我選出在前章中說明的種內育種方法育出的一羽,將她與另一血統雜交(如有可能這羽鴿也經種內育種育出)。其後代用於比賽。多年之後,我從這些雜交鴿選出最佳賽鴿,再同我原來的系配對,這樣有可能在我所有的譜系所原有的性狀處增加新的性狀(如速度),回血也是種內育種,其後代適於做種鴿。之後我們可用另一不同血系開始。如此周而復始,我們將數個血系溶入,我們對鴿子在數方面進行改良。有可能對未來幾年如何具體種內育種、雜交或增加新東西。一切非常簡單。所需做的就是重復在早些文章已說過的育種的基本概念。回想一下“海波克”,在我棚中他與“德150杜依夫”(詹森系)雜交以半兄x半姐在“德150杜依夫”這個上佳育種母鴿基礎作成,之後,這一用雜交成功育出的組合又回血本系。兩系組合不斷重復,每次都取得巨大成功。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评论列表
该信息禁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