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友手记】解读林云达

发表时间:2005-09-16 14:51:49   浏览数:4478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解读林云达
 
周真龙/文
     2005年5月23日,噩耗传来。林云达先生在57岁过早的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让我们过早的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伙伴、好老师。我们深深怀念这位中华信鸽事业的拓荒者,怀念国际鸽坛的先锋宿将,怀念这位被鸽友们称赞的海赛英雄。
    岁月匆匆,流光如逝。缅怀云达,往事历历在目。那是一个腊梅含艳的隆冬时节,我收到一封林先生的来信,来信说《科学养鸽》杂志在社会各界的鼎扶下正式创刊,邀我为其写些专稿。当时既兴奋又平添几分胆怯。兴奋的是能与当今鸽坛大师级的人物交流,胆怯的是深感才疏学浅、知之甚少。一番亦喜亦忧的思考之后,硬着头皮答应林总试试看。
    第二次是在2003年的春节。迎春的礼花正绽放在除夕夜的上空,林先生打来电话致以新春的祝福。互致新年问候后,我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他很愉快的做答:“当前的赛制必须科学化;与国际接轨,欧洲的信鸽产业必然向大陆扩行;黄金配对是相对的,没有神秘的黄金配对;中国的超远程鸽神圣无比;台湾的多关赛在大陆可行,内地与台湾搞联谊赛意义无穷;提高鸽刊的专业档次,为培育一流的专业人才鸣锣开道;鸽药也是信鸽大产业的组成部分……”等等,言简意赅。当我收到林先生题写的“三羊开泰,岁岁吉祥”的贺卡时,心情如辞旧迎新的礼花,久久不能平静。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林先生精辟透彻的论说至今令人难忘。他讲,放眼神州,大陆开放,迎来信鸽的春天。鸽钟鸽刊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是喜事。但细读一些刊物,好文章难得相见,内容干巴无情,文字粗俗简单。欧洲有的鸽友说中国现象:买鸽子的多,买鸽书的少;看热闹的多,读精典的少;一知半解的多,深层思考的少。舍得成千上万买一羽鸽子,却不舍得几块钱订一本书,不学无术,无知无谓。对于办刊物弄鸽文化,一些展示表层现象的东西虽然有了,但观念陈旧。有的刊物主题不明,甚至主张不写人物专访,不搞专题报道,不报道典型事例。有的刊物成了“画册”。这些是愚弄读者,注定不会久远。他又说现在“好稿件”十分突出,只会唱赞歌,那些揭露问题、鞭笞丑恶的东西很难看到。
    解读林云达先生,他不仅把心贴近鸽友,而且发表自己的理论见解。如信鸽竞翔中“临门一脚”、“多谋者赢”;种鸽选择中“好鸽子可遇不可求”、“超级鸽早知道”、“一只金母荫一橱”;在中华信鸽与世界接轨中“鸽子夺冠,国人民族自豪”、“一定要有中国的品系”、在信鸽药业开发中,提出“看人赢不如自己赢”、“健康夺霸”等等。林云达主编的《科学养鸽》,始终坚持做到文化性和专业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不惜余力的介绍国外知名大师先进的养鸽理念和成功作法,当然亦不放弃国内传统的本土优势。《詹森育种原理》在《科学养鸽》上连载之后,全国各地鸽友论詹森、写詹森、评詹森、学詹森。夏拉肯、洪义夫、温彼特斯、柯林·沃克等作家、医学家时时与鸽友见面,令鸽友深感耳目一新。如果说引征几个洋名字不算什么,那最关键的是一种全新的信鸽文化和信鸽理念的形成。在如何拓展信鸽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时,他主张信鸽事业要有根基、要有社会认可度。在北京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开馆时,林云达组织赠送名鸽,全国政协副主席胡起立亲自出席赠送仪式。通过这些有影响的创造活动,为信鸽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噩耗随云去,追思泪满怀。林云达先生自1990年11月14日踏上大陆这块热土后,15年来穿梭于海峡两岸。他对信鸽事业终生的追求,一定会为人常思之常习之。
    林云达先生安息吧。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评论列表
该信息禁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