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真情付出——“鸽子笼”走出了三个留洋博士生
来源:新阳网络
发表时间:2005-09-11 10:00:18
浏览数:3487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鲜花伴着掌声,泪水映着笑脸。2002年8月31日下午1时,繁华的大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口处,一个留着短发的女青年验了机票接受安检后,又猛地拨开人群,紧紧地拥抱着前来送行的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年夫妇。流泪、微笑、挥手……
1时56分,巨大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登机起飞的提示,几分钟后,银白色的波音747飞机矫健地冲向蓝天,飞向大洋彼岸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匹兹堡大学。
这对老年夫妇是阳新县实验中学英语教师伍淑福和他的爱人乐银花,短发女青年是他们的爱女伍敏捷,这是伍淑福夫妇亲手送出的第3个留学博士生。伍老师一子二女,长子伍侃已婚,夫妇都是博士,2001年留学加拿大;三女伍敏捷,武汉大学计算机电子工程专业,2001年赴美国深造;二女儿伍萍奋勇直追,于今年7月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个普通家庭先后培养出了这么多高学位的人才,记者不由得感到十分钦佩和好奇。
2002年9月13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县实验中学教师宿舍区内,慕名采访伍淑福夫妇。在一栋极为普通的灰色筒子楼,伍淑福老师谦逊的打开了门,狭小的三室一厅,不到60多个平方,如同鸽子笼一般,家徒四壁,唯有客厅正墙张贴着两大张陈旧的世界地图,那是20年前伍老师买回教孩子开阔视野的工具,现在成了二老凝视儿女的吉祥物。见来了客人,伍淑福老师和老伴乐银花满心喜悦,十分欣然地打开了话匣子说起家事和儿女们的成长故事。
贫穷的“教书匠”,敬业育人。
伍淑福于1944年出生在三溪镇八湘村一个前湖后山的穷庄里。民间顺口溜唱道“八湘蓄水丘,十年九不收,一遇龙王怒,空巷去逃租”是当时贫穷的真实写照。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靠勤劳的母亲拉扯大。1969年伍淑福考上武汉外专进修英语,1970年在枫林教中学英语,1978年到阳新一中(现实中)执教英语至今。任教几十年,获得模范多次,带毕业班十多届,培养出的大学生遍及全国。其中87届毕业生石水生,当年以全县第一名考上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后又考上北大的经济学研究生,拥有高等双学位,现在中国建设银行驻港分行供职。他不忘师恩,一回来总是登门拜访,感激过去老师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对自己的着重培养。
因父母的媒约之言,伍淑福同邻村姑娘乐银花订下了娃娃亲,1968年两人喜结良缘,第二年生下长子伍侃,1975年后长女伍萍、次女伍敏捷先后出生。由于当时全国的物资贫乏,工资每月36元,加上乐银花没读多少书,系农村户口,工作无着落,一家人生活很困难。为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乐银花平常就带着三个孩子捡煤碴、柴片生炉做饭。由于当时学校房子紧张,一家人就在学校旁边的藕塘边搭了个草棚。没有床,全家人就搬来砖头架起了床位,没有桌,就用破木板架着柱子,这既成了伍老师的办公桌,又是孩子们的学习课桌,同时又是一家人的饭桌。
低矮的门楣,有时一不小心头就被碰破。冬天,北风呼啸,全家人缩在草棚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夜晚,最令伍家人头痛的是遇到雨天,草棚漏大雨,地上成泥塘。尽管家庭贫困,但没影响伍老师教书育人的信心: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伍老师夫妇商议好,只把上学念书的儿子带在身边,老二和老三分别送给城里亲友、乡下外婆家寄养。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带回身边。
“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挺过去了,明天的日子就会好起来。国家贫穷落后是发展不够,而发展是靠人才,靠你们在坐的同学。你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好好读书掌握本领。”每次上课,伍老师总忘不了用亲身经历这样教育他的学生。李志强同学一段时间成绩进步不快,伍老师及时对症下药;范安旺同学家庭贫困生病住院,伍老师总是给予温暖,并在“草棚”为他单独辅导“开小灶”。
由于伍老师扎实辛勤工作,学校也对他的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荷塘“草棚”也成了学生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活基地。
“我最大愿望是学生成才,子女成才。”谈起教书,伍老师一脸真诚如是说。
卖冰棒的“小不点”,立志成人.
穷无底,富无根。穷点不要紧,关键是不能失志。伍家夫妇经常这样教育子女。
由于妈妈没有工作,家庭经济拮据,为了补贴家用,孩子们白天上课,一到晚上、节假日,就当起小贩子帮妈妈卖小副食。冬天卖瓜子,夏天卖冰棍。为了扩大生意源,取得老板的好感,伍家兄妹包电影院、旅社、录像厅的工作点,帮着免费扫地、摆凳子。暑假里又扩大战场,伍妈妈负责从冰棒厂进货,伍侃三姊妹分散背着木箱或提着塑料桶,只要在车站、电影院、建筑工地,校门口,随处可见他们瘦小而挥汗如雨的身影。
由于妈妈这后勤部长指挥有方,三兄妹卖冰棒、雪糕你追我赶,老大伍侃人大贪玩,每次卖完返家的路上,总忘不了在一些店铺溜达;老二伍萍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每次她总默默背着箱子穿行在大街小巷。别人讨价,她也懒得还价;老三伍敏捷,人小机敏,生性好动,“小不点”儿提着小桶子总爱往公汽里挤,“冰棒、雪糕好吃多买!”嘴甜手巧。年龄虽小,但她的任务也不比哥姐完成得少;有一次,一桶冰棒卖不出去快融化了,小敏捷急得哭了起来,引得一车乘客的同情,大伙一下子将她冰棒全买光,让她保本,她这才破涕为笑。
孩子们在外奔忙,伍家夫妇甚为心疼,但并没有放松对三兄妹的学习辅导。有一次,念小学三年级的伍侃由于贪玩忘了做完作业,父亲狠狠地将他揍了一顿。
有了父亲这一次严厉教育,伍家兄妹学习抓得更紧,父亲经常说:我希望你们成才,不希望你们成“虫”。伍侃、伍萍学习扎实了,小敏捷也不示弱。每次测验,一到放学小敏捷总是隔着荷塘举着奖状飞快向妈妈报喜。三兄妹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立志成人,报效父母和社会。
放飞的“金凤凰”,心系故园
1984年中考,伍侃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考前,由于帮母奔波卖瓜子,营养不良,身体不好的伍侃成绩下滑。伍淑福了解到原因之后,同妻子商量好不再让他卖瓜子。他与伍侃说:摆在你面前的任务不必分担家庭责任,而要发奋读书。中考后,有不少老师劝伍让儿子读个师范算了,早日参加工作分担家里责任,伍淑福不同意,儿子也不愿意,坚决要读高中,考大学深造。
在他的高中三年,妈妈全力担起了家庭重担,不让他再卖瓜子。1987年,伍侃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信息工程系。1991年考上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分配到省邮电设计院担任工程师。妻子金莉,安徽安庆人,1992年武大经济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攻读研究生,1998年与伍结婚。伍后来当了设计室主任。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夫妇共励同勉。2001年7月10日,伍侃夫妇同赴加拿大魁北克省Cloncordia University 大学各自攻读本专业的博士,带奖学金每年1.3万美元。
去年7月,伍侃夫妇赴美签证前,在实中的家这个“鸽子笼”里,伍淑福夫妇百感交集:“儿啊!到了外国,不要忘了根啊!要心系家乡,报效中华!”伍侃夫妇临走时记起了父亲的生日,问起父亲想要什么礼物。伍淑福说:你们学业有成,拿到证书比送什么礼物都好。
老三伍敏捷,自幼思维快,所以取名“敏捷”。念初二后一直是全校一二名,初三第二天要中考了,她还在校门口叫卖冰棒,直到卖完了才回家。1991年中考以586分全校第二名考上鄂南高中。1994年以637分考上武大计算机电子工程专业,一直是班长,大三时还入了党。1998年以本专业学院第一名总成绩考为研究生。两年后硕士毕业,攻读博士。伍敏捷读了2年博士,明年本可顺利拿到文凭,但她还想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深造。今年7月以GRE、托福高 分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录取,攻读计算机电子工程博士。每年4.3万美元奖学金。已获博士学位的男朋友杨绍麟也在该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儿行千里母担忧。伍敏捷忘不了母亲那飞扬的白发,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一到美国旧金山就打电话问候父母。话未出口早已泪流满面。“爸、妈,你老多保重,我心里装着你们……”“儿啊!要常常与家里联系,学会照顾自己!”
伍敏捷在美国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学校刚开学,伍敏捷需一本学习教材,因价格在人民币800多元钱,她很舍不得,而是借来同学的一本书花一个通宵时间在实验室里免费进行了复印。她在信中对妈妈说:你一个月也挣不了一本书的钱,我心里不忍。小时候我知道考高分是为你读书,长大了才知道为国争光,为家乡父老争气。
老二伍萍,平时性格温和寡言。1994年考入湖北大学计算机会计专业,毕业后,在武汉一家五星级大酒店任主管会计。2002年7月考取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她的未婚夫张万平,武汉理工大学流体力学专业毕业,1998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远洋运输公司工作。2002年7月与伍萍同时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
而今,伍侃夫妇和伍敏捷及男友正远涉重洋,深造学习,苦练本领。一周一个平安电话,成立了伍淑福夫妇最大的欣慰。学习、做人、立志报国也成了伍家夫妇教育子女的口头禅。虽身居大洋,但伍家兄妹心仍系故乡,正如伍侃夫妇写给父母的信中说的:爸妈,我们是你们手中的一只只风筝,无论飞得多远,但牵着我们的线永远在祖国!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