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我的藏经阁

鸽痘

发表时间:2005-12-27 16:51:55   浏览数:1910   转到我空间  分享到随写  分享到鸽友社区

鸽痘的治疗
(1)治鸽痘可以先把长鸽痘的部位拔掉
然后里面用红汞水消毒 再抹上硫磺软膏
这样效果很好
 

(2)用电烙铁或烟头烫,再喂点甲哨唑  
 
 
(3)若是,口腔型鸽痘,先用圆头镊把痘捏出,再用脱脂棉球抹碘甘油涂抹口腔,效果好得不得了!!

(4)鸽痘的防治
  鸽痘是鸽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体表无羽毛部位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增生病灶(白喉型)。
病原及传播特点
  鸽痘病原为鸽痘病毒。鸽痘病毒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DNA和脂质。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大小为250�354纳米,由电子致密而居中的双凹陷中的两个侧面小体及囊膜组成。最外层有不规则分布的表面管状物。病毒主要在感染鸽的皮肤及粘膜病灶的上皮细胞胞浆内复制,上皮细胞核也参加与此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感染鸽后72小时可在上皮细胞浆内出现A型包涵体。
  鸽痘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对1%酚和1‰福尔马林可抵抗9天,在游离状态下可被1%氢氧化钾灭活,加热50℃30分钟或60℃8分钟也可灭活此病毒。此病毒对干燥有明显的抵抗力,在干燥痂皮中能存活数月甚至数年。胰酶对病毒DNA或完整病毒均无影响。
  分属大约20个科的60种野鸟均可感染禽痘病毒,任何年龄的易感鸟及禽类均可发病。幼鸽在窝内即可得病,但更常发生于童鸽和青年鸽。一般秋冬二季多发,在热带南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痘病毒可被机械性地传播到受伤皮肤而引起感染。带毒昆虫亦可机械性地将病毒散播至眼部。病毒还可通过鼻泪管而至喉部引起呼吸道感染。在污染的环境中,含病毒的羽毛及干燥的痂皮所形成的气溶胶对于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均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上呼吸道和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较高,可以在无损伤的情况下发生感染。
  叮咬已被病毒感染的鸟的蚊子,能够对其它许多鸟造成感染。双翅目的昆虫中有11种可传播痘病毒。
症状
  鸽痘自然发病的潜伏期为4�10天。症状可表现为皮肤型或白喉型,也可表现为两种混合型。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易感性、病毒毒力、病灶分布情况和其他并发因素的影响。皮肤型表现为在冠、肉髯、眼睑和其他身体无体毛部位出现结节状病灶。白喉型病例(称为湿痘),可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见到溃疡或白喉样黄白色病灶。病变发生于气管时,还可伴发轻重不同的鼻炎样呼吸道症状。
  鸽痘传入鸽群后,可能只有部分发病,但若毒力较强时,加上控制措施又不得力,也可能全群暴发。皮肤型病例比波及呼吸道的白喉型病例更容易恢复。患鸽常表现增重不良、衰弱,产蛋鸽患病时可出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3�4周,但若发生混合感染,病程则较长。死亡率较低,但严重病例死亡率可达50%。
病变特点
  鸽痘病毒可引起鸡胚绒毛尿囊产生局灶性痘斑。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后3�4天引起细胞变圆,8-9天发生坏死。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物中可产生直径为1�3毫米的蚀斑。
  鸽痘的病变特点有三种类型:
  皮肤型是在鸽的头部眼周、鼻瘤、嘴角、肛周、翅下、脚等无毛或少毛处出现痘疹。痘疹初期为小肿块,以后露出易出血的肉芽,变成黄白色的硬结节,进一步发展,结节破裂形成暗褐色疣状结节,结节大的可如豌豆。约两周后或在较短的时间内,病灶基部发炎并出血。结痂的形成可能会持续1�2周的时间,随着退化上皮层的脱落而完成。若过早除去结痂,就会见到湿润、浆液脓性渗出物覆盖着的颗粒状出血的表面。结痂自然脱落的部位,则可见到平滑的疤痕组织。痘疹若出现在眼周,有时由于结节数多,互相融汇,产生大块的厚痂,致使眼裂完全闭合,引起鸽子失明而影响采食,以致造成鸽体饥饿消瘦。此型若不继发细菌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粘膜型或称白喉型病例,可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不透明、稍突起的小结。小结迅速增大,融合成黄色、干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剥掉伪膜,可见出血性糜烂或溃疡。此时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可使病势加重,甚至蔓延到眶下窦(引起肿胀)。此型常因痘疹在咽喉部出现而堵塞咽喉,引起鸽体吞咽、呼吸困难。
  混合型病例是在患鸽的皮肤及粘膜处均出现痘疹。各型鸽痘内脏器官剖检均无特征性病变。
  病理组织学变化皮肤型及粘膜型均是以上皮的增生和细胞的肿大及相应的炎症反应为特征,光镜下可见病变上皮的胞浆内出现嗜酸A型包涵体(Bolinger氏体)。
诊断
  可根据皮肤及粘膜上的特征性病变作出临床诊断。但须注意与泛酸或生物素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病灶相区别。确诊必须根据组织病理学变化或病毒分离来决定。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以瑞氏或妪姆萨染色法将病料涂片染色后可见禽痘病毒的原生小体(Borrel氏体)。病变部位组织切片H�E染色体可见到上皮细胞胞浆内包含涵体。
  病灶及分泌物的负染色或病变组织作超薄切片,在电镜下可见到周围布满病毒粒子或全部布满病毒粒子的A型涵体。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可以进行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或选用免疫学和血清学的方法。
防制
  鸽痘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因为对于痘病毒还无特异性有效药物。治疗时原则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时可用四环素口服,每日每只鸽1片(50万单位),分2�3次喂服,同时将四环素片研磨成粉状,以适量植物油调成药膏后,涂擦患部痘疹,连续内服外涂3�5天。也可采用青霉素,幼鸽500单位/每只,每日肌注2次。在应用抗菌素的同时,可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A5000单位/100毫升水,则效果更好,以促进皮肤、粘膜损伤处的修复。也可用3%的磺酒或2%蛋白银涂抹患部;碘甘油也较适宜。眼部有脓液或干酪样物应除去,用2%硼酸溶液冲洗干净,再滴入一些5%的蛋白银溶液。局部治疗的同时,还可用中草药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20克,煎水饮服或喂服,每次每只鸽3�6毫升,日服2次。
  预防鸽痘的发生应着眼于加强管理,防止鸽体表皮肤及粘膜外伤;做好防蚊灭虫工作。搞好鸽舍、运动场地的清洁卫生工作。预防接种工作是防制鸽痘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三种情况下须进行预防接种:一是往年发过鸽病的鸽场,其孵出的幼鸽和其他途径引入的幼鸽群;二是头年发生痘病而采用鸽痘苗进行过接种的鸽群应重复接种;三是在痘病流行地区的鸽群,应预防接种以防来自相邻禽群的感染。
  鸽痘的预防接种应采用鸽痘弱毒疫苗,而不能用鸡痘疫苗。接种时,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100倍,摇均匀后,用刺种针或灭菌钢笔尖蘸取疫苗在鸽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2针。接种后应注意观察“出痘”现象��即接种部位的皮肤和结痂,是免疫成功的标志。一般接种3�4天,刺种部位微肿发红,7-10天结痂,2-3周后痂块脱落,10-14天将产生免疫力。鸽痘疫苗的免疫期可达5个月左右。
 
(5)鸽痘应如何防制?
 
预防措施:预防本病应做好以下两点:

1. 种鸽痘弱毒疫苗,宜在春末流行季节前接种。一般接种乳鸽和童鸽,1日龄的乳鸽就可开始接种,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接种后10-14日便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经9个月仍能抵御强毒攻击。方法是:2人操作,1人拿注射器,1人捉鸽,张开翅膀,拔去翼膜上羽毛,只要按要求加入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把疫苗稀释,稀释后抽入注射器内,连接上5号针头,1、2滴液于翼内侧无血管处,再用针头连刺3-5次即可(其他鸽可接种在鸽的鼻瘤上,乳鸽则不宜,以免鼻上有刺损而在采食亲鸽嗉囊乳时引起感染)。接种7-10天后,检查刺种部位是否出现痘疹和结痂,有反应者表接种成功,但反应不宜太大,以针头大小为好,接种后可使80%以上的鸽不发此病,是安全、高效、简便易行的方法。本法越早越好,最好能在发病季节实行出壳当天接种。但也不必天天如此,只要5-7天定期接种1次便可,既省工易行,又不会漏种。
2.改善环境条件,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清除积水,消灭蚊子都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力措施。因而要经常清除鸽舍周围的杂草及小水坑,并对舍内外阴沟及角落喷洒敌敌畏(浓度为0.05-0.1)灭蚊蝇以清除蚊子等传播鸽痘病毒的媒介昆虫。

治疗和护理:可采取下列措施加以辅助护理。
对病鸽要及时隔离治疗,用镊子或剪刀剥去痘痂,用2%-4%的硼酸水洗涤,再涂上碘酊或紫药水,未干枯的痘可进行烧烙。
对喉部的伪膜(沉积物)小心除去后,再用稀碘液清洗患部;口腔病变涂碘甘油;皮肤患部涂碘酊或鱼石脂软膏均可。
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在饮水中放入强力抗或一服灵(949),每瓶分别加水25千克或50千克,需要多少稀释多少,任其自由饮用3-5天。
以0.08%-0.1%氯霉素或0.04%金霉素、四环素拌料(放入饮水中浓度减半)饲喂进行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保键砂和饮水中倍量增加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的供给,以增强鸽的抵抗力,保护皮肤和促进伤口愈合。
对大群肉鸽的治疗,可用病毒灵(盐酸吗啉双胍)原粉,按每100只鸽子2.5-5克剂量加水或加料内服,连用3-5天;或口服每只0.01克,每天3次,连服5天。
用2%硼酸水洗净眼内分泌物后,滴入氯霉素眼药水,每天1次,连用7天。
(6)痘是怎样发生和流行的?有什么症状?
 
  本病是由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又称传染性上皮瘤、皮肤疮、头疮和禽白喉,是四种主要禽痘之一,对鸽子有严重的危害。因而几乎每个鸽场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务必加强防范。
禽类中的鸽痘病毒,对宿主有明显的专一性,即在自然情况下只使感染的鸽发病,而不使其它禽鸟发病。本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引起鸽子上皮毛囊增生和炎症过程,在胞浆中出现包涵体,最后变性的上皮形成典型的结痂和脱落;或在喙部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膜,有的患鸽在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白喉性的假膜。蚊子等吸血昆虫是传染本病的媒介,痘病毒通过泪液、鼻分泌物以及唾液排毒,经粪便传播的很少。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含有病毒的尘埃,以及鸽子相接吻都可以传播本病。
鸽痘通常流行的季节为春末、夏季和秋初,而梅雨季节气候闷热,本病容易流行。本病对鸽群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乳鸽对本病特别敏感,严重的地方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可达10%左右;童鸽也易发生;成鸽则发生较少,如有感染也往往症状不显。病鸽康复后不再发病,但仍带有病毒,成为传染给其他鸽子的祸根。在实践中只要能控制本病发痘部位不受感染、不发炎,则死亡的不多。
鸽痘的潜伏期一般4-8天,按表现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尤其是混合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皮肤型鸽痘:鸽体无毛或少毛的眼睑、嘴角、鼻瘤、肛门、脚腿上长出特殊的痘疹,
开始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并很快增大,变成棕褐色。附近的结节相互融合,最后形成黑褐色痂皮的赘生物。剥去痂皮,出现出血性病灶。若有细菌感染会使痘痂化脓,一般痘痂3�4周后干枯而自行脱落,留下一平滑灰白色的疤痕。本型病鸽精神不振毛松,食欲下降或废绝,闭眼呆立,反应迟钝,行走困难,不死的可慢慢地康复,但生长、发育都受到阻滞。

黏膜型鸽痘:又称白喉型,病变通常发生喙部口腔和喉(咽)部的黏膜上,初为黄白色小结节,不断增大而融后,最后形成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恶臭,不易剥落,剥离后则露出糜烂、出血的病灶。有时也可在眼睑边缘和眼睑内发生,此时眼结膜弥漫性潮红、肿胀和分泌物增多,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分泌物由浆液性变成黏液性、脓性,甚至变成干酪样的块状物,影响视力,有的上下眼睑粘连,眼部肿大向外凸,进而失明。口腔的痘疮还可下行蔓延至喉头及食道的上段,严重影响采食和饮水,最后常死于饥饿,病程较上型为短。若有细菌感染,则喉部发炎,伪膜增厚而障碍饮食,呼吸也受很大影响,有的只能因此引起窒息死亡。
混合型型鸽痘:有时本病的上述两型同时发生,这种病型常称为“痘血喉”或叫混合型,病情往往较单型的严重,危害也较大。
本病在诊断时应注意和其他相关症状的鸽病相区别:
一是皮肤型鸽痘与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恙螨病的区别
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是在体表皮肤上出现黄豆至鸽蛋大的肿瘤,触感内容坚实,外观不断增大,也不会自行脱落和消失,常零星散发于鸽龄较大的鸽,幼鸽未见发现。羽区体表的皮肤上形成中央有一红点的脐状突起,有发痒表现,这是鸽恙螨、新勋恙螨的病症,如用针轻轻地挑出红点,可见爬行迅速的鸽恙螨、新勋恙螨。
二是黏膜型的鸽痘与毛滴虫、念珠菌病、维生素A缺乏症的区别:毛滴虫病是在鸽的口腔黏膜上出现淡黄色的伪膜,易剥落,剥落后的部位形成轻度溃疡,但不引起出血。剥落物加生理盐水,镜检可发现梨状活虫体。而患念珠菌病的的鸽子,嗉囊增大且伴有呕吐,吐出物为豆腐渣状,用其革兰氏染色镜检,也可发现紫色、树枝状的菌体。但维生素A缺乏症的主要症状还有眼炎、眼球干涸、皱缩和眼内有干酪样的眼部病变。只要及时补喂维生素A,上述病状即可消失。
三是混合型鸽痘与泛酸、生物素缺乏症的区别,泛酸(又称维生素B3)、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缺乏症均表现在嘴角、眼睑和脚的皮肤上出现颗粒状或痂样物,脚趾、脚底脱皮,形成小裂缝或赘生物、角质层;眼的分泌物增多,往往双眼的上下眼睑发生粘连;羽毛还易折断和脱落,常伴有长骨短粗。该病也不难解决,只要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除个别病情严重的以外,一般都可治好。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评论列表
该信息禁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