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父母所出子代表现会不同

    在信鸽饲养过程中,很多鸽友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一父母鸽所出的子代在竞翔中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子代远程、超远程放飞归巢,而它的一些平辈却在一、二百公里飞失;有的子代在竞翔比赛中快速夺冠,而它的一些平辈却在同级别比赛中丢失。一些子女飞出成绩的父母鸽,抓紧再出的子代又非常令人失望,有些鸽子因此把这样的父母鸽转让他人,可在他人棚中育出的子代有些又飞的相当优秀。还有一些鸽主对这样的父母鸽不转让,但也不再重视,偏偏有人要去鸽蛋,孵出小鸽,在比赛中又飞出了成绩。许多鸽友多年来都在努力探索这些问题,希望解开信鸽育种这一难解之谜。因为出自同一父母,本不应有太大的差异。那么,出现有的飞的好,有的根本就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是在调查研究信鸽应激反应这一课题时,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现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过度的繁殖,会给种鸽带来严重的应激反应。比如种鸽瘦弱、拉稀、便水、甚至染病。发生应激反应的父母鸽家飞时丢失的比例偏高,这些问题也包括过度哺育的保姆鸽。所谓过度,就是一窝接着一窝。这种现象在好鸽不嫌多和急于扩大信鸽队伍的鸽棚较多。

    在种鸽(包括保姆鸽)发生应激反应时,不但这些种鸽和保姆鸽体质受到影响,所哺育的幼鸽体质与竞翔性能也达不到理想的要求。这些幼鸽生长缓慢,换毛过程推迟,有的六、七个月大了,身上的羽毛还未全部换完,大条和倒了五、六根,主羽还有四、五根未换;有些体形也小,竞翔比赛中要么比它的平辈归巢迟,要么不能归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让我们试在下面的分析中寻找答案。

    在雏鸽出壳前几天,雏鸽在蛋壳内的活动给父母鸽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刺激父母开始分泌催乳激素,调动体内营养精华,分泌出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灰分、钠铁、消化酶、抗体及其他微量元素的鸽乳,在父母吐喂给雏鸽的同时,这些营养成分也从父母鸽身上逐步流失,乳鸽生长的越快,这些营养成分从父母鸽身上流失的越多。父母鸽在喂幼鸽的一个月里处在短时营养缺乏应激状态之中,有些哺育幼鸽二十多天后,可见父母鸽体瘦,粪便含水,如果这时用这样的父母鸽参加比赛,在管理水平一般的鸽棚,多数都难易从五百公里飞回。

    一个月的应激,一般父母鸽都能较快的适应,但连续几窝的哺喂,就会加重父母鸽的应激反应,甚至染病。加上父母鸽连续几窝的哺育,精力、体力都会逐渐下降,所分泌的鸽乳质量也会下降。尤其当前一窝幼鸽刚离巢上房,后一窝幼鸽就出壳时,父鸽所分泌的鸽乳含水量最高,蛋白质和其他养分也最低,只有母鸽所分泌的鸽乳比较接近前一次的质量。但是,随着连续哺育的增加,父母鸽所分泌的鸽乳质量都会下降。质量下降比较严重的,乳鸽前期生长缓慢,上房期延迟,质量下降,特别严重的,乳鸽全期生长都慢、发育不良或喂成僵鸽。试想一下,一羽从出壳第一天起就没有得到全价营养和能够得到全价营养的幼鸽相比,在体质上,骨络上,羽色上,竞翔性能上存在差异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它们出自同一父母。

    一些多年取得成绩的养鸽家,有的虽然没有在理论上认识到这些问题,可他们凭经验感觉避开了连续繁殖这一点。比如,他们有的从倒毛开始,有的从冬季开始调养种鸽,有条件的雌、雄分开饲养,没有条件的也孵假蛋,停止育雏。认为春季育雏好的,一直调养到三、四月份才开始育雏。认为热天育佳鸽的,就一直调养到天热,在去年所育子女放飞验证后,才有选择地开始育雏。他们都有成功的事例。关键是他们这样做,保持了鸽乳和种鸽体质的高质量。由于有一定时间的不育,保姆鸽也随种鸽得到了很好地调养。在这些方面做得好的,他们用同一父母所出子代,多年来,多个体获取竞翔优异成绩。

    宝鸡王伟老师用同一父母鸽育出的三羽子代,在1995年获取千公里竞翔第2名后,2名的妹妹1997年获得千公里竞翔冠军,2名的弟弟又在1998年获得千公里竞翔冠军。同时,2名的弟妹几年来进入前十名的也有多羽。也许我们能从王老师每年培育这些鸽子的数量上受到一点启发。

    1995年获千公里竞翔2名的雌鸽是1992年出生,这一年2名的父母共育子代3羽,2名父母亲育2羽,保姆鸽代育1羽;1997年获千公里竞翔冠军的雌鸽是2名的妹妹,1993年出生,这一年2名的父母共育子代4羽,父母鸽亲育和保姆鸽代育各两羽;1998年获千公里竞翔冠军的雄鸽是2名的弟弟,1996年出生,这一年2名的父母共育子代也是4羽,父母鸽亲育和保姆鸽代育各两羽。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鸽亲育和保姆鸽代育,每次都只育一只,而且,保姆鸽每年代育最多不超过3次,每次都有一定时间的间隔。

    由于以前没有总结和发现这些问题,同样是2名父母所出的子代,在我这里就有了失败的教训。1995年,当2名雌鸽千公里高速归巢后(分速1272米),王老师送给我一对2名父母下的鸽蛋,回来交给棚中最好的种鸽代育,当时,这对种鸽已育过3窝,由于蛋期相同就交给它们负责了。出壳后,前期生长较慢,10天后才带啼环,长成后,外观与它的平辈基本相同,但第2年放飞200公里飞失一羽,另一羽放飞300公里一年后归巢,和王老师处的平辈一羽未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1997年我不甘心,又取了一对2名父母下的鸽蛋,随便找到了一对鸽代育,出了一心雄,自训后留下做种,后配一羽棚中500公里归巢鸽,早春开始育雏,四个月内育了两窝3羽,其中保姆鸽代育1羽,当年秋季这3羽幼鸽随鸽会放飞,一直放到500公里全部归巢,未丢失1羽。

    为了进一步弄清种鸽连续繁殖和应激反应的关系,我们在98年春有意选择一对种鸽进行试验,检查连续繁殖对种鸽的影响及对子代放飞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3月出壳一羽雄鸽,父母鸽体况良好;5月出一雌一雄,父母鸽体况较前略有下降;7月出一羽雄,喂雏20天后父母鸽轻度便水;9月出一对双雄,喂雏十几天父母鸽出现便水,自配药物控制后好转;11月出一羽雄,父母鸽便水情况加重,药物控制后好转。

    这些幼鸽前两窝发育情况正常,从7月份出壳的幼鸽开始,前期生长逐渐偏慢,体形也逐渐变小,父母鸽逐渐出现应激反庆,随着连续哺育的增加,父母鸽应激状态越来越严重。

    为了准确检验子代竞翔情况,99年春赛,所有试验鸽全部上阵,结果是3月和5月出生的鸽在500公里竞翔中,放飞当天归巢,9月份出生的一羽第二天早上8时归巢,丢失了一羽7月份出生的雄鸽。其他几羽的情况是,另一羽9月份出生鸽丢失在100公里训放中,11月份出生的这一羽丢失在300公里训放中。

    这些同父母所出子代,只有3月份出生的这羽雄鸽,没有受到父母鸽应激反应的一点影响,除放500公里当天归巢排第51名外,接着又上千公里归巢,获千公里竞翔第16名,归巢时不足1岁3个月。

    由此可以看出,过度的繁殖是同父母所出子代表现不同的主要因素。

    在信鸽竞翔归巢之谜还未被科学完全揭开的今天,我们还无法证明鸽乳中的蛋白质、抗体的微量元素等对信鸽今后的放飞定向有多大的影响,但就信鸽体质和内在素质而言,确实是“先天不足,后天难补”。
标签: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关注赛鸽资讯网微信
鸽友评论
该信息禁止评论
赛鸽资讯网声明:
1.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及评论仅代表赛鸽资讯网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赛鸽资讯网的立场。
2.凡本站注明“原创”字样的所有稿件,未经赛鸽资讯网及作者本人同意,不得剽窃、篡名、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若经本站或作者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署上作者的名字,同时注明“来源:赛鸽资讯网”字样,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仅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剽窃、抄袭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的监控能力,他人在我站的任何剽窃行为,所引起的法律纠纷,概由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谩骂、污蔑、诽谤。
5.网友应自觉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国家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则。
6.网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信息内容;对于严重违反发布条款的网友,网站管理人员有权屏蔽其账号。
7.网友应对所发布的信息承担全部责任。
8.网友发表文章或评论即表明已阅读并接受以上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