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外血”,让地方老品种鸽再创辉煌!
随着我国赛鸽运动的蓬勃发展,300——500公里的短程速度赛愈演愈烈,参与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奖金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眼花缭乱。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我们福建山区的鸽友来说,这句话用来比喻赛鸽在此的难飞程度也不足为过。特别是我们山区春季的比赛,多变的气候,不稳定的峡谷气流,高山的阻碍,使得赛鸽归巢更是难上加难。做为一名赛鸽新手,为了育出较为理想的参赛鸽,今年春繁前拜访了我地的许多养鸽前辈,诚心向他们取经,使我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学习所得、经济能力,我觉得如能充分发挥地方品种的特长,适当溶入“短程快速型”的外血鸽,也是一条可行的育种之道。
在历年的竞翔过程中,这些地方老品种鸽的上辈或多或少都有过上佳表现。经过赛鸽前辈们多年的汰劣选优,造就了它们对当地地形地势的适应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山区恶劣多变的特殊气候对于它们定向能力的影响较小。再说,它们的耐力并不比“短程快速型”外血鸽差。我想唯一不足的是,缺少“短程快速型”外血鸽的“爆发力”。只有在遇上恶劣天候竞翔时,它们的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有率先归巢夺冠的可能性;而擅长飞“艳阳天”的外血快速鸽,能否归巢也很难说。
像林波尔、桑杰士、詹森等之类的“短程快速型”外血鸽,擅长于飞300——500公里的中短程距离的比赛。这些鸽子大都属于早熟型品种,胸部肌肉发达,翅膀坚实有力,爆发力很大,飞行速度快,四、五个月龄就能轻轻松松地应付当前盛行的幼鸽赛。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这些“短程快速型”外血鸽缺乏耐力。它们飞惯了荷兰、比利时等国的优质竞翔环境,长期的基因定向遗传,使得它们一时难以适应我们山区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势,抗逆性也较地方老品种鸽差。从我地的这几年竞翔情况来看,这些“短程快速型”外血鸽在200——400公里飞的速度很令人欣慰,但一上500、600公里就很难归巢,遇上恶劣天气丢得更快。而我地的赛事几乎都设在500、600、700公里的距离上,所以这些“短程快速型”外血鸽也就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再想想,我国鸽界先驱李梅龄博士,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几折才从德国引进了“伟奇系”和“固耐系”等十羽优质铭血鸽,经过漫长的定向培育,终于育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李鸟”,开创了我国信鸽事业的新篇章。有感于此,我觉得只要我们积极发掘地方老品种鸽的有利优势,精选其中的优秀个体,并注入“短程快速型”外血鸽的特长,让它们取长补短,优势得以互补,或许可育成适合我们山区竞翔的特色快速鸽。
让我们广大山区的工薪鸽友共同努力吧!
免责声明: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并负法律责任。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